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首先应强调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并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是为了保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都能接受水平相当的教育,保证教育的起点公平;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可通过建设特色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私立学校,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公平。  相似文献   

2.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教育必须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学校课程多样化、资源开发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来实现的。其核心和载体是具有选择性、多样化的课程,着力点是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施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与特色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高中教育逐渐普及对高中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提出了现实要求。实行均衡分班,教师均衡搭配,为师生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高中教育追求实质公平,必须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多样化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也要为天赋不同的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生长点,让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自己最好的发展,实现多元化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兰月 《河北教育》2014,(2):17-17
张北县地处我省西北部坝上地区。由于教育发展缓慢,数年之前,曾经历了大批优质生源流向县外的遭遇。如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打造优质均衡的教育新格局,成为张北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县提出"特色化"、"品牌化"的教育思路,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构建特色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5.
以胶南市和寿光市为代表的一些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县已经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其经验和做法对其它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们在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向高位均衡发展需要实现四个转向:城乡均衡的重点由办学条件均衡转向教育质量均衡;师资均衡的重点由收入均衡转向素质均衡;学校均衡的重点由规范化转向特色化;学生受教育均衡的重点由机会均衡转向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翟博 《教书育人》2006,(8):M0002-M0002
1.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办学要均衡,更要有特色。如何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如何处理好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2.教育创新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相互竞争机制,不断激活学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发展,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带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要使均衡不断向深度、广度和高水平阶段拓展,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必须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激励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向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目标发展。3.弱势群体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弱势群体教育包括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等。弱势群体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难点,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域间、学校间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其中核心要素是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校舍、设备、场地等硬件条件的改变与更新,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在发展中求均衡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1.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办学要均衡,更要有特色。如何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如何处理好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2.教育创新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相互竞争机制,不断激活学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发展,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带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要使均衡不断向深度、广度和高水平阶段拓展,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  相似文献   

9.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优质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优质学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成为教育的重要选择。优质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个性化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师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窦玉荣 《现代语文》2010,(8):155-157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 “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我们要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中的和谐与均衡。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各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芬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多项改革举措实现了研究型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关注到教师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福祉.芬兰研究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其严格的入学选拔机制、"研究为本"的课程体系设置、基于反思的教育实习实践以及完善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既切实满足了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水平师资的需要,也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曹琳 《湖北教育》2006,(1):24-25
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准绳,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经济投入为基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开放开发,实现教育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中职校推行"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尊严与人格、人的需求满足,强化服务意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5.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从实际出发,区域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三、打造优质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一、下城模式的价值追求
  下城模式是基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的改革,强调在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以专业化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智慧为引领,以行政推力为保障,综合调控和优化配置区域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这一“高位均衡,轻负高质”的模式旨在着力打造多样化、特色化及优质化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的效能与效益,努力实现教育的高位公平与均衡,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终端在现实生活中全面普及。时代在发展,教育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有效实现了音乐教学向课后延伸,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等有效手段,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深化课堂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全县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19.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和谐社会构建、教育公平理念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域发展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追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应注意其发展是动态的、相对的、共同的、特色化的.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我们开展"教育均衡环境下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确立均衡理念,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立足课堂阵地,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拓宽教育途径,提供个性发展空间;实施多元评价,给予个性发展的保障。把均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努力让学校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