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佟慧君先生在其编的《常用同素反序词辨析》(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序中认为,双音单纯词(按:即双音连绵词)不能反序。这个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3.
《清平乐·村居》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有的书籍上作“溪头看剥莲蓬”。是“看剥”还是“卧剥”,没有定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入此词,作“卧剥”,但句末注云:“‘卧剥’原本作‘看剥’,据别本改。用以形容‘无赖’,义较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作“无赖”、作“看剥”。“最喜小儿无赖”句后注云:“虽似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  相似文献   

4.
试析“什么”的语源与结构方环海按照现代汉语对词的内部结构的分析,一般把“什么”一词归入后附式构词之列,认为“么”是后附式词级,在“什么”中只用来调整音节。冯春田先生就曾在《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中这样说:“‘什(甚)么(摩)’是由‘什(甚)’和‘么(...  相似文献   

5.
芜崧 《学语文》2006,(5):40-4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在谈到语素时说:“‘蝴蝶’只是一个语素。‘蝶’在别的组合如‘粉蝶、彩蝶’中仍是一个语素。”(248页)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195页)、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191页,中央电大出版社,1996年)等几套有影响的高校汉语教材都持相同的观点。然而,王艾录先生对此提出质疑:“承认‘蝴蝶’是语素,同时承认‘蝶’也是语素,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的。至于说‘蝶’在甲词里语素,在乙词里不是语素,这恐怕在汉语研究史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6.
《语文知识》1994年3期的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中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中吕叔湘先生说的“蒲服即匍匐”提出质疑,认为“说‘蒲服即匍匐’却不一定准确”。我们认为吕老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匍匐”是一个双声连绵词。既然是连绵词,就如“踌躇”、“彷  相似文献   

7.
上古“辟易”连用、“披靡”连用。分别都有叠韵的关系,前者属锡部,后者属歌部。但它们到底是一个叠韵连绵词呢,还是一个有叠韵关系的合成词或联合词组呢?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一节中谈到单纯的复音词时,把“披靡”、“辟易”  相似文献   

8.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9.
训诂订误三则四川永川市来苏中学水绍韩(一)“蒲服”决非“蒲衣”《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所载马中礼《“蒲服”并非“匍匐”》一文,对高六册吕叔湘先生《语言的演变》“蒲服即匍匐”提出异议:“虽然古籍中也倡有‘蒲’、‘服’分别通‘匍’、‘匐’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的作品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组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两个字与通常使用顺序颠倒的情况,有人把它概括为同素反序现象,把这种词叫同素反序词。正如史世辉同志在《鲁迅作品中的同素反序词》(1995年4月10日《语文报》第七版)一文中所例举的“慰安”“漏泄”...  相似文献   

11.
对﹃不能不﹄的再认识海南省琼海市加积中学卢传福《现代汉语八百词》说到“能”时指出:“‘不能不’表示必须、应该。不等于‘能’。”并举例分析。徐逢春先生认为这一说法“不够全面”,然后对这一语言现象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告诉我们“不能不”除了表示必须、应该外...  相似文献   

12.
“胡说”一词是我们生活里的常用语。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红楼梦》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母笑道:‘可又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现代汉语词典》中“胡说”有两个义项:(1)作动词,瞎说;(2)作名词,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与之相类似的词还有:胡话、胡言、胡乱、胡扯、胡吹、胡搞、胡来、胡诌、胡闹、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作非为等。这里的“胡”作副词,表示随意乱来。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有一条注解:“‘极’作‘病’解,即‘困惫’之意,与‘劳’、‘苦’、‘倦’三字意义相近,不是副词。”四个词,连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总嫌太“词费”了一点。  相似文献   

14.
鲁愚 《现代语文》2002,(3):12-12
杨昱华先生《画虎类犬=画虎类狗?》一文(见2001.11《现代语文》)主体部分力图辨析将“画虎类犬”与“画虎类狗”划等号,原本不正确。该文标题也显示着这一观点。杨文具体阐释说:这一成语出自汉代马援的故事,详见《后汉书·马援列传》,本作“画虎类狗”,“为何后人(将其中的‘狗’)改为‘犬’呢?原来,后世文人想当然地认为狗就是犬,那么画虎类狗中的狗当然也可以用犬来代替。于是为了避俗就雅,就将画虎类狗改为画虎类犬,自以为以犬代狗很文雅。”杨文断言:“产生歧义的关键在于对‘狗’字的不确理解”,因为,“在上…  相似文献   

15.
逻辑层次,乃由多样的“二元对待”为基础,经“移位与转位”之过程与“‘多’、‘二’、‘一(0)’螺旋结构”之终极统合,而形成其完整系统;这不但可由《周易》与《老子》等哲学典籍中找出它的理论根源,也可从辞章章法结构中寻得它的具体呈现。因此本文即从“二元对待”(含“对比与调和”)、“移位与转位”与“‘多’、‘二’、‘一(0)’螺旋结构”等层面切入,作对应之探讨,以凸显出层次逻辑系统在哲学与章法学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苗苗 《学语文》2013,(3):64-65
在现代汉语中,“始终”和“一直”都能表示持续意义。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在表示持续意义时,“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年)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始终”和“一直”虽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但用“始终”的句子并不是都可以用“一直”来替换,两者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廖颂举 《现代语文》2006,(7):112-113
“愚”作为自谦的用法,争议较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吴小如先生在《长辈对晚辈的谦称》一文指出:“‘愚’字确是以上对下、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所谓‘谦词’,平辈之间是不能用的。……这个‘愚’便是长辈对晚辈的谦称。”俞理明先生在《汉语的谦称“愚”》一文认为:“幼卑对尊长或平辈之间自称用‘愚’,其来已久,是一种更近古雅的称呼。……‘愚’作为自谦用法,开始只用于社交中,并无明显的尊卑倾向,后来通过在结拜、义认等拟亲属关系问的使用,扩展到其它亲属关系之间。”吉常宏先生在《正确使用称谓词》一文提出:“‘愚’字比较复杂一些。它曾用作长辈对晚辈的谦称,又曾是同辈人之间的谦称,还是卑幼者对尊长的自我谦称。人们见仁见智,各执一辞,不能相下。其实,就近代情况看,它的应用界限已经不十分明显,逐渐淡化起来。”  相似文献   

18.
李学勤先生在《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序》中对“”字的旧释提出了疑问,他说:“卜辞中常见的“”字,或写作‘’,旧释为‘之’,于上下文义不合。后来发现它的用法和‘又’相同,然而,‘’何以读为‘又’?‘有’可以写成‘又’,也可以写成‘又又’,为什么不能写作‘’?却没有令人满意的说明。”对此,我们偿试着来作一点探讨性的解释。卜辞中出现“”字的句子有这样一些:1.甲午卜,,贞于甲。(前七·四0·二)2.翌丁未酒岁于丁尊。(前五·四七)3.贞:于王亥卅牛,辛亥用。(前四·八·三)4.甲寅卜:于唐一牛。(前—·四七…  相似文献   

19.
1.0词的非理性色彩1.1词的非理性色彩,指的是词的感性意义(emotionalmeaning)。通常称为“色彩”、“附属色彩”、“表达色彩”、“附属义”、“附加义”、“非理性意义”等。关于词的这部分意义,符淮青(1985)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附属义’的‘义’同‘概念义’(即词的理性意义。引者注)的‘义’意思不同.概念义的‘义’是:①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反映,各个词的概念义有千差万别的内容;②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同它联系。附属义的‘义’:①反映的不是词标志的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点,只是表明运用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20.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