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范围副词"净"为研究对象,从其义项的变化中描述"净"由实词向范围副词演变的过程.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语用过程中,认知、主观化成为了语法化的动因,认知上的主观性因素促进了功能语法化.  相似文献   

2.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4.
"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词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多种认知因素互动的结果,词义的变迁和新义项的产生是社会的、认知的、语用的和心理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晒”词义构建过程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进行研究,力图解释词义变化和词的新义产生的动态过程和认知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试论语气副词"偏偏"的语义、句法、语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熹 《文教资料》2008,(1):25-27
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单个语气副词"偏偏"的用法情况.语义方面,讨论了"偏偏"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及语义指向;句法方面,讨论了"偏偏"的所适用的句型、句类及在句中的位置;语用方面,认为"偏偏"有突出和强化焦点和有篇章衔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个词的所有义项产生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各义项依据"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该词的义项范畴。一个词的义项范畴中一般存在一个原型义项,其它义项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原型属性通过"原型分裂"和"原型转换"而产生。本研究基于词典中所列义项和语料库中的语料,考察语料中"头"(head)的不同义项和语言表达形式,从原型裂变及转换视角探讨和分析汉英"头"(head)的义项产生过程及其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不定"形容词和副词两个义项的由来,认为形容词义项的"不定"是由动词结构演化为形容词结构,之后在高频使用下粘合成词.成词后又发生进一步粘合,从而"不定"成为"说不定"等词的词内成分.副词义项的"不定"并不是形容词"不定"语法转化而来的,而是由表否定义语素"不"与表必然义的语素"定"直接通过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语用张力的增强,汉语中的动词"刷"衍生出了多个新义项。拟对"刷"衍生出的诸多新义项进行归纳和梳理,以进一步丰富其词义。  相似文献   

10.
戴卫平  于红 《现代语文》2007,(12):48-49
翻开任何一部词典,我们都会发现每一个词条下面都罗列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含义.这些词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其它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例如隐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隐喻意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的词.汉语词汇中的多义词数量非常大.越是基本、常用的词汇,它的义项就越多,由本义引申出的喻义就越丰富.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言语理解涉及认知和语用。该文从流行语被字词出发,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了这类词语的理解。认为被字词的理解涉及转喻。指出认知及语用推理在言语理解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2.
孔莎 《考试周刊》2008,(2):160-161
对多义词的研究由来已久,而近二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对词语多义性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心理学中的范畴原型理论被引入认知语言学来解释义项之间的关系.语义范畴被纳入原型范畴,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又是多义词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宋代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事日暮>中"争渡"的"争",词义多有分歧,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解释也游移不定,李词中的"争"的确切词义是"抢时间、赶快",而这一词义<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未作为一个义项明确列出.<汉语大词典>虽然将其列为一个义项,但书证年代嫌晚.  相似文献   

14.
"嘴"和"口"都是指人或动物饮食和发音的器官,一般把这两个词认为是同义词,甚至认为是狭义的等义词。其实,这两个词都具有多个义项,在不同义项上,二者意义有各自的特定含义,语用也是各自独立的,不能互换。在相同的义项上,语用的差异也表现的相当明显,说明了这两个词在理性义、色彩义、造词能力和使用范围等几个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达到"是一个常用动词,很多词典都列有专门词条; "达致"未被词典收录、解释,却频现于报纸杂志等书面作品中.一般认为"达致"相当于"达到".实际上,"达致"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都与"达到"有区别.本文主要从语义特点、语法结构、语用功能三个维度考察"达致"一词,以分析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角度对副词"光"进行研究。在句法层面上,主要考察副词"光"与其他成分的搭配特征,包括与之共现的4种词性和3种句式;在语义层面上,首先分析副词"光"的基本义项,然后运用语义指向理论对其语义指向进行分析;在语用层面上,从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副词"光"的用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七大方言分区中,河南属于北方方言区,其"得劲"一词广泛适用于河南大部分地区,且用法颇具地方特色。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与其他方言相比,河南方言"得劲"词义丰富,有五种不同的义项。通过考察"得劲"的具体义项、语法功能及其语用功能,探究"得劲"一词的词汇化过程,旨在揭示河南方言"得劲"一词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认知词汇语义学关于语义和认知机制的关系来研究“吃”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词义,通过对两者原型义项、下属词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成语、习语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相似和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中的普遍现象。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以汉语中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鼻"为例,从"义项划分"和"派生理据"两方面入手,对该词的多义现象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该词词义延伸的认知思维模式及其呈现方式,在客观世界与语义系统间搭建起认知的桥梁。该项研究有益于更为深入地认识多义词尤其是表示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名词内部义项间派生的认知理据,对词汇教学、词典编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苦"属人类味觉范畴,乃汉语基本味觉词之一。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汉语基本味觉词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其表现能力在不断加强。文章从"苦"的古代字形入手,结合多部辞书,分析、归纳了"苦"的义项,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构拟了"苦"字的语义演变方向,并对"苦"的义项作了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