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发现规律,推而广之一次,我在教完“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计算下面这组题: ①5353÷101 ②3434÷202 ③7272÷303 ④8484÷404  相似文献   

2.
在教“数的整除”意义时,一位老师用筛选法筛出新授知识,笔者认为筛得妙!教者先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6÷0.5=32 4.8÷0.2=24 26÷2=13 18÷30=0.6 0÷0.8=0 0÷23=0 9÷2=4……1 3.5÷7=0.5 接着出示如下几道思考题: (1)这组题中哪些没有余数?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练习题的编排颇具匠心。教师要认真研究这类习题,采取适当教法,以便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第六册63页3题”320-16 84-224 7=320÷16 84-224÷7=320-16×84÷224-7=320×16 84×224÷7=320÷16×84-224×7=这是在学习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安排的。在课堂上,我让儿童找出每个题之间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结果,儿童找到了相同处是:它们的数字相同;数字在题中出现的秩序相同。不相同的地方是:四则运算符号不同。计算后发现,它们的得数也不同。我问:“为什么这组题的数字相同,数字在题中出现的次序也相同,得数会不同呢?”  相似文献   

4.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121算练习题,如:“口算下列各题。26÷2=69÷3=58+42=……”面对这样的口算题教学,我们通常在课的开始出示题目后或指名答,或采用“开火车”等形式“一算而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发现,这样教学口算流于形式,学生练习的面比较窄,一个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正“冷眼旁观”,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计算“612÷2÷4=?”时出现了如下几种结果:612÷2÷4=306÷4=76……2;612÷2÷4=153÷2=76……1;612÷2÷4=612÷8=76……4。对此,老师们普遍认为第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原因是该作法遵循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此题出得有问题,结果不应该有余数。我认为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从计算顺序上或者说意义上都是有道理的,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规则和商不变性质上来看,三个结果虽然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其结果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批改家庭作业时,我发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一道题,学生出现了三种解法:①4.2÷0.3+4.2÷0.7=4.2÷(0.3+0.7)=4.2÷1=4.2②4.2÷0.3+4.2÷0.7=4.2÷(0.3×0.7)=4.2÷0.21=20③4.2÷0.3+4.2÷0.7=14+6=20我很纳闷,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只能按顺序计算,前两种解法适用的运算律显然是不对的,怎么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1.用计算创设问题情境。例1.把34,725,13,722化成小数。34=3÷4=0.75725=7÷25=0.2813=1÷3=0.3722=7÷22=0.318出示例题,先让学生逐题计算后  相似文献   

8.
场景一:有位教师在教学"乘除法的简便运算 综合练习课"时,学生中对"185-98,457 99,630÷42"这几题出现了不同解法。 第一题:生1:185-98=185-100 2=87 生2:185-98=185-85-13=100-13=87 第二题:生1:457 99=457 100-1=556 生2:457 99=457 43 56=500 56=556 第三题:生1:630÷42=630÷7÷6=90÷6=15 生2:630÷42=630÷21÷2=30÷2=15 教师评讲:生1这种解法是按照书上介绍的方 法做的,是对的。生2这种方法和书上解题要求不 同,不简便。 反思: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会用 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你认为简便的解题思路在  相似文献   

9.
一、让学生理解繁分数概念教学繁分数以前,先复习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并要求学生把下面三组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 1.3÷5= 4÷7= 8÷9= 2.2/3÷3= 5 6/7= 3/5÷7= 3.1/2÷2/5= 5/6÷4/7= 3/4÷4/5= 第2、3组题的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以后,教师指出,这些分数都叫做繁分数。接着设问:“什么叫做繁分数呢?”当学生表述有困难时,教师可以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26页例1和“练一练”。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几十几和几百几十(最高位不能被整除的)除法口算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除法估算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综合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明确把几百几十拆成哪两部分。教学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选两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0÷3=200÷2=39÷3=420÷280÷4=600÷3=84÷4=550÷5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450-80=□□□师:为什么把450分成300和150?(组织学…  相似文献   

11.
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为了揭示计算法则,先安排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即把一张长方形纸的35再平均分成3份,观察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出算式:35÷3=3÷53=15(能整除),进而又将一张纸的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5÷3=1÷53(不能整除)。继而推导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计算法则。但在练习时,有两名学生在计算67÷2=时,仍用6÷27=37表示。按理说这无可非议,不料教师在总结时指出“:例题讲过了,应按法则进行计算。”教师没有评价其是对的,只是一边“指正”,…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试教(一)复习铺垫,引出问题。师:请同学们先来口算几道题。课件出示:A200÷2=100B16÷8=2200÷20=10160÷8=20200÷40=5320÷8=40师:在这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的变化规律。(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探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学生计算后,思考下面的问题:(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有变?(2)从上往下任选两个算式比比看,除数(或被除数)和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学习了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计算题:75÷(7.5÷0.4)、75÷7.5×0.4。我原想让学生快速练习,然后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这两题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发现第二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在课堂中,学生的计算情况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都算错了,算法如下:75÷(7.5÷0.4)=75÷7.5÷0.4=10÷04=25、75÷7.5×0.4=75÷(7.5×0.4)=75÷3=25。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在使用冀教版数学课本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道计算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余数各不相同,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在学习除法的简便算法时,其中一种方法是将两位数除多位数改用两个一位数连续除多位数,如540÷36=540÷9÷4,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但是在随后的练习题中遇到这样一道题:630÷12,由于同学们将12拆分成不同的组合,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1)630÷12=630÷3÷4=210÷4=52……2(2)630÷12=630÷6÷2=105÷2=52……1(3)630÷12=630÷2÷6=315÷6=52……3计算中都没有错误,但余数为什么不同呢?我们又将式题按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生对数学复习课往往不感兴趣,对概念复习课,更感乏味。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复习数学概念时,若能较好地运用下述几种方法,可使学生积极思考、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一、比较法。如复习“整除”和“除尽”时,出示一组题:将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的算式用( )括起来,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用( )括起来:15÷3=5,55÷1.1=50,15÷2=7.5,2.4÷0.2=12。学生练习后,让他们讨论、比较,明确这两个  相似文献   

16.
假设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本文就“运用假设法,巧解数学题”谈点体会。一、运用假设法。巧解抽象文字题例如:“甲数的3/4等于乙数的2/5。那么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这道题难在条件中的两个分率的单位“1”不统一,且两个分率的对应量也未知,运用假设法可顺利化难为易。假设甲数的3/4和乙数的2/5都等于1,则甲数是:1÷3/4=4/3,乙数是:1÷2/5=5/2。  相似文献   

17.
短议二则     
一、“63000÷800=630÷8”是否成立?我曾听过一堂数学课,内容是“商不变性质”。当学生基本上掌握这一性质后,教师就开始教学“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这一内容。其中有如下一个教学片断。“有些除法可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师继续说:“如63000÷900可简便成630÷9、63000÷800可简便成630÷8;……可书写成63000÷900=630÷9;63000÷800=630÷8;……。”  相似文献   

18.
错解六例     
病例1 用简便方法算4.8÷0.12÷4=4.8÷(0.12÷4)=160。诊断:这题应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而此处理解成“除以这两个数的商”。  相似文献   

19.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第3期上刊登的《数的整除中若干概念的教学小议》一文,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阅后得益不少。我们也有些补充意见:一、原文第二部分“关于整除和除尽”中的实例之①,恐系作者疏忽,误把“17÷3=5……2”写成“17÷5=3……2”。其实,为突出除不尽的意思,宜把“17÷3=5……2”写成“17÷3=5.666……”。二,就部编小学数学教材来看,除尽的问题也是限制在自然数和有限  相似文献   

20.
在教了有余数的除法后,我出了下面一道题让学生做: 某乡要修一条660米长的公路,平均分给10个村,每村出12个劳力。问平均每个劳力修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作业本收来一看,没想到,同一道题竟出现了三个余数: ①660÷10÷12 ②660÷12÷10 ③660÷(12×10) =66÷12 =55÷10 =660÷120 =5……6 =5……5 =5……60 我对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了反复推敲,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我去掉“还剩多少米”,结果用分数表示,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