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致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性、大学环境变化及网络本身特点等。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防止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必须从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立法和行为监管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于网络人格的存在已经形成共识,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领先一族,其网络人格支配下的网络行为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的概念切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表现、原因,并提出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校园里,网络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浸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但部分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以致成瘾,导致心理异化、人格扭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学生是最早触网也是庞大网民中的一部分,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之外,也严重地被网络所异化.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大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而探索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是克服大学生网络异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格异化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的应用,网络对青少年的人格异化问题凸现。异化是现代科技对人的反作用力的一种客观存在。网络对个体人格的异化导致了网络人的出现。网络异化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弱或消除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的异化,需要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个人协调互动、五位一体的多重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6.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道德视野,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异化提供了温床。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体异化、道德情感异化、道德规范异化和道德行为异化等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有网络、高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矫正或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既要开展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又要加强网络技术与道德规范建设,净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网络法律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7.
从网络主体的生存异化看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迫在眉睫.文章从网络主体自我意识的混沌、网络主体价值理性的失落、网络主体交往自由的失范、网络主体情感体验的丧失等方面,分析了网络主体的生存异化状态是大学生心理失衡的症结,进而提出健康的网络主体性人格的养成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引导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成教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具体表现为:道德认知异化、人际交往异化、责任意识异化。造成这种异化的本体论根源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缺失,即不是把精神的崇高和神圣当作人的本质,而是把物质欲望满足当作人生目的。异化的对治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树立"美德是立身之本"的内心信念,使之形成道德自律,一是通过外在的制度约束形成道德他律。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网络可能因人的网络异化行为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的一种手段。网络情境下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分为自我认同异化、符号互动异化、虚拟情境异化、网络文化异化等类型。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行为阻碍认知、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和人际关系交往。因此,必须从内外阈视角下分析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有效地解决网络中的行为异化问题,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从网络对人格的异化看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主体受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的影响,自我评价和道德控制水平下降,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弱化,情感冷漠,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导致人格发生变异。网络对人格异化的消极作用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要从指导他们自觉化解网络对人格的异化入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