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调查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50名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心理学,结合运动损伤心理学理论,建立优秀散打运动员应激—损伤、交互理路、恢复理论心理学模型。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的建立加深了对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特征及各因素间关系的认识,对预防运动损伤及加速伤后身心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动损伤的发生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因此损伤后的康复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回归赛场的关键。在以往的康复中,以强调身体康复为主,而研究发现心理康复在损伤的康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从介绍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入手,着重阐述了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策略,以期为帮助运动员恢复训练与比赛做好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是通过分析当前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态势,了解康复心理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为康复心理学在体育领域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渠道和方向。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基础,提出未来我国运动康复心理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疼痛的研究;二是有关持续同一种运动损伤重返赛场的心理研究;三是对同质的受伤运动员进行群体研究;四是研究对象可以是残疾运动员的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4.
何林 《新体育》2024,(2):91-94
运动损伤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心理、训练、竞技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他们提前结束职业生涯。传统的运动损伤康复方式主要侧重于生理过程,而将心理和社会过程与生物性疾病分隔开,很少从多个方面对运动员的健康进行考虑,尤其是在心理康复方面,往往被低估和忽视。为了帮助受伤运动员更好地预防、管理和康复运动损伤,本研究对运动康复的综合模型和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两种主流的理论模型——综合模型和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为研究运动损伤康复的多维因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表明运动损伤康复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恢复,更关乎心理和社会的康复。这两种模型自提出以来已有20多年,对于现在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方面它们还存在不足,尚未明确解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路径。未来有必要将这两个模型整合,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它们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核心机制和路径,以更好地支持实践。  相似文献   

5.
关于运动损伤应付模式与效果估价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运动损伤者的应付研究是继将认知中介因素引入应激与心理保健关系的研究之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对于运动损伤者的应激与应付的研究主要采取自我心理学模式和场合模式探讨运动损伤者的应付过程。对应付效果的估价要制定应付方式的价值和指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在运动员的损伤康复过程中用心理综合问卷测量疼痛等级、与康复锻炼活动的关系。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 034名田径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手术后疼痛的波动情况,讨论了疼痛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有关的个人及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分层线性模型针对运动损伤康复时间对运动员损伤疼痛的影响、所从事的康复活动对运动员损伤疼痛的影响、个人特征对运动损伤疼痛的影响及其运动员个人特征、每日活动及疼痛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分层线性模型在分析运动员损伤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疼痛预测因子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为康复专家更科学地指导运动员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运动损伤心理角度出发,对排球运动员损伤前后的心理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教练员能够正确对待运动员的伤病,关注其心理状态,科学、合理地安排受伤运动员进行康复及康复后的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8.
运动心理与学生运动损伤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生理学、训练学等视角研究足球运动特点;揭示足球专选班学生运动损伤机制;探讨心理干预在足球专选班学生训练、比赛和恢复等阶段中的渗透与应用;提出基于心理学条件下的足球专选班学生运动损伤防护体系的构想,旨在给教练员、学生、心理咨询师和医务人员等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来比较重视运动损伤的医学诊断、治疗及效果的评估,而往往忽视了运动损伤者的心理反应及其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POMS、MMPI、SDS、DSI和STAI等心理测验方法的科学运用,结合有关的机能检查、医学诊断,有助于了解运动损伤者的心理状态,确定动态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尽管目前运动医学在治愈运动损伤,康复病员身体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和治疗受损伤的运动员却相对很少,可以说心理因素的作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运动员在心理上不容易适应受伤后的各种变化。作为教练员,重要的问题是帮助他们理解、认识到对待和驾驭损伤是一门技巧,正像运动员学习和掌握他们各自的运动专项技术一样,不仅需要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探讨大众健身人群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运动损伤经历等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同时测定以上因素对实际健身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预测效度,并探究其间的性别差异,旨在为进一步有效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健身俱乐部新入会的学员中,随机选取300名(男性150人,女性150人)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组成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4次的健身锻炼.要求受试者在俱乐部每次锻炼前及时记录并提供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及运动损伤经历等信息.利用运动损伤风险量表(RISSc)、风险承担行为量表(RTB)和李克特五级评分法(Likert-Type Scale)等对以上因素进行测试与评价.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1)“风险认知”并不与“风险承担”或“运动损伤”呈负相关;2)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使锻炼者受伤风险显著增加,其比值比( ORs)区间为:3.79~7.95;3)“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4)“运动能力判断”与“风险承担”呈正相关;5)“风险承担”与“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或“运动损伤经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6)“运动损伤经历”与运动损伤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7)女性的“风险认知”水平比男性高,“风险承担”水平比男性低;但在“运动能力判断”和“运动能力高估”上,并无性别差异,且随后男性和女性在健身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量较为接近.结论:1)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中,“风险认知”不与运动损伤呈负相关;“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风险承担”与运动损伤之间无相关性.2)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是健身锻炼者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3)女性风险认知力比男性高,运动能力判断(高估)与男性相似,风险承担行为比男性少,且易受过去运动损伤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冰球运动是一项极为激烈的对抗性运动,两队队员相互频繁接触,难免身体受到损伤。积极预防冰球运动员的运动性损伤,以及伤后的心理训练,对促进运动性损伤的恢复和提高个人的技、战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思想教育,正确的训练或比赛准备活动是预防冰球运动运动性损伤的有效措施。想象训练、念动训练是运动员伤后重要的心理训练方法,心理训练时应注意排除杂念、放松身体、较好的身体条件与环境等,只有持之以恒的心理训练才会对运动员伤后恢复与技、战术水平提高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肩关节损伤在乒乓球运动损伤中最为常见,损伤不仅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寿命的减短,甚至给运动员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乒乓球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原因,并相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旨在为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Smith认知-情感理论模型及Silva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采用<运动员应激量表>、<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对132名一级以上11个项目的在训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运动受伤"和"环境肉素"得分较高;不同训练年限、经济条件的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因子方面呈现出随入队年限递增而分值递减的趋势,在日常生活遭受方面经济条件差的得分最高;应激各因子与运动心理疲劳总分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高应激组与低应激组的运动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赛失利因子进入对运动心理疲劳总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运动损伤与心理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时运动损伤和恢复的情况,提出损伤后的心理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6.
腘绳肌损伤是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损伤后极易复发并影响运动表现。运动员团队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否尽早恢复训练和重返赛场,尽可能减少停训反应,但是盲目地早期运动,不仅加重症状,再次损伤的风险也会升高。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做好临床、运动功能、心理三方面的评估,达到以下标准方可重返赛场:损伤部位无痛,患肢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范围恢复伤前水平,无疼痛恐惧感,力量达到伤前90%水平;加减速、冲刺、变向、耐力、灵敏度、有氧和无氧等运动专项能力达到伤前90%水平;心理评估分值达到75分以上,恢复重返赛场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尽管受伤的心理应激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通过对受伤后的情绪反应,自尊以及运动员康复中情绪烦扰的效应的相关文献回顾,反映该领域研究的进展,同时也讨论在快速康复运动员中使用的PST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保护好短道速滑运动员膝关节,预防短道速滑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是提高短道速滑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膝关节结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过大、技术不正确、心理因素等是诱发膝关节运动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提出避免过多屈伸跳跃练习、保持训练和比赛的平衡、坚持正确技术动作、加强对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培养、加强对膝关节的保护和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等预防措施,为短道速滑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减少与预防吉林省大众滑雪者运动损伤,对促进吉林省大众滑雪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分层随机方法选取吉林省8家滑雪场共计388名滑雪者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吉林省大众滑雪者运动损伤的比率较高,高达26.29%,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膝踝关节、腰背、小腿、肩关节、肘腕关节以及头颈部,运动损伤种类以关节韧带损伤、挫伤、擦伤和冻伤四类损伤比例较大;运动损伤的致伤原因分为生理因素、技术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针对滑雪者与滑雪场管理方,就如何预防和应对运动损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