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讨论了信息与情报,信息科学与情报学的关系,针对21世纪情报学面临的新形势,主张信息与情报兼顾是未来情报学科发展的现实之路,并提出了具体的情报学科教育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信息科学、情报3个基础概念的不同理解谈起,进而阐述了数据和信息、信息和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和情报之间的联系,最后对情报概念作出新的探究,总结出情报即是一对一服务的信息科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科学计量学研究相当活跃,出现了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等分支学科,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流派。笔者对科学计量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等的思考,以及对于普赖斯科技文献增长模型、科学计量指标与同行评议的思考等,对目前科学计量学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知津  陈芳芳 《情报科学》2007,25(9):1281-1286,1292
本文描述了情报科学向知识科学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情报科学和知识科学的本质与特征,以及情报科学与知识科学的关系,并对知识科学的发展做了展望,从而揭示了知识科学是情报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自1945年美国V.布什发表开创性论文“和人一样思考”以来,西方称为“Information Science”、中国称为“情报科学”或“信息科学”(台湾称为“资讯科学”)的这一学术领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从理论上讲,这个学科尚处于多学派的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广泛吸收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研究成果,往往比囿于自己的闭门造车更为重要。 美国著名情报科学家A.德本斯艾人的《信息科学:新的集成观》是近几年此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曾荣获1989年美国情报科学学会最佳著作奖。关于这一著作及其作者,本刊在1990年第6期上发表过题为“情报科学的新一页”的评介文章,现再从本期开始,连载邀请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和美国伯克利加洲大学信息学院刘子明博士翻译的这一重要论著。1990年,A.德本斯教授赠送该书给卢泰宏时,曾表示支持将此书译为中文发表。我们期待并相信,这项工作对我国情报科学的繁荣发展,会起基础性的长远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是人们认识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有效手段 ,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文在讨论生态信息科学产生的科学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生态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生态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等问题 ,还分析指出了发展生态信息科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生态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 ,我们从生态信息科学的机理、技术和应用等 3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 ,进一步讨论了生态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传播等生态信息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首先辨析了信息与情报的概念,指出从情报学科研究需要出发,对情报的理解要遵从约定俗成的看法以及信息应从三层次来理解;接着从信息与情报的翻译问题反思造成当前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研究界限混淆现状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与情报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宁燕 《情报科学》1998,16(6):526-528,540
进入90年代后期,知识经济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本文针对情报科学领域的特点,探讨了知识经济与情报科学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情报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论文翻译中的情报学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荣 《情报杂志》1994,13(2):48-49
情报学是专门研究科学情报的构成和特性,以及研究科学交流全过程的规律性的科学学科,它是研究有关情报的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根据情报学理论,科学情报具有二种基本属性:一是科学情报的知识性,二是科学情报的传递性。情报就是作为人们传递交流对象的知识。评价一篇科技译文是否具有情报价值,从情报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三点要求:知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内容的新颖性;信息的完整性。作  相似文献   

10.
《国外情报科学》是吉林工业大学科技情报研究室创办的内部刊物。《国外情报科学》向读者介绍各国情报科学和情报工作的现状以及研究动向。本刊内容取材于英美苏德日等国公开  相似文献   

11.
从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差异性看情报学的核心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情报学与图书馆学、信息管理、通信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通过分析情报学与相关技术学科的差别,得出情报学的核心技术是分析技术.因此,应当在充分发展以检索为代表的传统情报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分析技术,特别是文本内容分析技术,以推动相关理论、技术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国政 《科研管理》2009,30(6):186-192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基础研究方面资助的总体情况及发展趋势,从信息学部在“十一五”前三年资助项目情况并结合信息科学技术的学科特点出发,阐述了我国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的五个方面管理特性,探讨了如何围绕管理特性开展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略论科技创新的战略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创新是当代主流的实践活动之一。本文主张创新的战略旨在决胜,创新的战略管理必须遵从原创优先、胜者全得、常规扩张与突变革命交替发展、路径依赖、增量决定存量等科技创新发展的逻辑。在当前发展阶段,创新管理应提倡宽带、演进、人本和自主创新四个基本理念,创新战略在视野上应重点面向新生点、切入点、临界点和制高点四个主要的着眼点,要从层次、价值导向和内容上构建战略分析的框架。科技创新具有创导未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对情报学知识来源的分析,有助于情报学界更好地把握学科研究内容、探究现有研究是否偏离情报学的本原。[方法/过程]文章基于4种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的刊载文献及其中文参考文献,使用OI~*_i等指标定量分析国内情报学研究中各学科对情报学领域的知识输入量,并通过LDA主题模型识别各学科知识输入的主要内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内情报学研究过度依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学科,情报学中有关信息的研究较多,对真正的情报问题重视不够,急需加强自身理论和方法建设,增强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服务业的网络化与信息网络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有奎 《情报科学》2000,18(1):3-6,15
信息服务业的网络化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已经难以分开,于是网络的建设、网络的维护、网络的扩展、网络的优化,网络的故障检修等则成为计算机科学,信息服务业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情报学的角度,就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网络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波 《现代情报》2010,30(1):166-169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信息泄露"、"知识产权保护"等新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呈现出的新特点和面临的内容安全威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安全保护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代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符福峘 《情报科学》2002,20(10):1009-1012,1021
本文论述当代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加强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进一步深化情报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具体建设。文中指出,加强情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对于指导情报社会实践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必须改革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本文从分析科技管理和科技管理体制概念入手,对发达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对国外科技管理体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针对我国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的主要路径,以期为完善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较为滞后,尚不能满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和管理决策的需求.本文在问卷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国内部分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情报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演化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符福桓 《情报科学》2003,21(12):1233-1239
本文论述了情报学体系结构模式、特点、功能,以及未来的演化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加强情报学体系结构研究,对于深化情报学基础理论的认识,升华见解,建立完整、科学的情报学理论体系大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