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贺年片琐谈     
贺年片琐谈每到岁末年初,人们往往互赠卡片以贺新年佳节到来,这就是贺年片。据史料载,新年佳节赠送。贺年片的习俗,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贺年片在_汉代叫“名刺”,唐宋时叫“门状”“飞帖”,清代叫“灯单”“贺年帖”等。南宋时,人们十分热心于送“门...  相似文献   

2.
新年到了,人们喜欢互送贺年片,香港习惯叫它贺年卡,但贺年片应是正规的汉语说法。不过圣诞卡就不同了,它是地道的外来物,不可叫圣诞片。  相似文献   

3.
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贺年片一直是人们礼仪牛活的一道风景。此种习俗古已有之,据考证,早在汉朝我国就已出现了贺年片。不过,古时称“谒”“刺”“帖”及“门状”等。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元旦,我都会收到很多贺年片,孩子们为给老师送上一片心意,花费了不少的零用钱。2005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如何使今年的元旦过得有意义,而又使孩子不随意花钱呢?北师大版第三册《贺年片》这篇课文使我豁然开朗。上完课文,我神秘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元旦就要到了,你想送给老师什么礼物?”“贺年片。”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但老师希望今年得到的贺年片要与众不同:你要亲自动手设计,人人动手写儿歌。你们能做到吗?”“能。”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一项别开生面的作业布置完了。第二天,一张张贺年片如雪花一样飘然而至,每一张贺年片都很…  相似文献   

5.
贺年片起源于我国汉代 ,当时称为“名谒”或“名刺”。同如今的名片有相似之处。到了唐代称为“门状” ,到了明朝天顺年间 ,多采用印有梅花图样的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大小 ,在朋友之间相互赠送。到了清代康熙年间 ,就改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了 ,装在锦盒里送给亲友。到了民国初年 ,由于受到外来影响 ,不但是旧历新年 ,就是在公历新年 ,也开始互送贺年片 ,并且花样也多了起来。不过 ,古代的“贺年片”并不是一般人都爱用的 ,主要是一些高官、显贵、士大夫们采用。他们自诩清高 ,每逢新年来临 ,不肯自己出门拜年 ,便派人送“贺年片”。由…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传统以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人们在比喻时多少带有本民族的色彩,从而使语言丰富多彩。形容一个姑娘的美貌,许多国家用鲜花作比喻。可是在阿拉伯地区,人们总把美丽的姑娘比作“圆月”、“月亮”。这是因为阿拉伯地区气候炎热,在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八月气温高达四十五度以上,只有到了夜晚,满天繁星,朗月当空,人才感到凉爽舒服,心旷神怡。因此,阿拉伯人喜欢用“月亮”来描绘美貌了。我国青藏地区终年积雪,有半年是冰封的,每当太阳升起时才给人们带来温暖。因此这里喜欢用“红太阳”形容姑娘的美丽多情。  相似文献   

7.
十年     
当回想过去的时候,人们喜欢用“如果”这样的词,有时它表现着遗憾,有时表示着感叹。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电脑》2006,(2):32-32
新年到了,同学们都要通过精美的贺年片向老师和朋友传达你们的祝福之情。那大家知道贺年片是怎么来的吗?贺年片的流传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从古代“名刺”发展起来的。“名刺”就是名片。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卷三《骨相篇》就有关于名片的记载:“车生谢遣相公,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其中说的“通刺”,就是送名片。到了宋代,  相似文献   

9.
自制贺年片     
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贺年片,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孩子间开展互送贺年片活动,增进同伴间的友谊,增加节日愉快气氛。现介绍几种贺年片的制作方法。材料:白卡纸、吹塑纸、糖纸、废旧图书等,水彩笔,浆糊,丝带,剪刀。制作方法: 单面贺年片:将白卡纸或吹塑纸剪成各种形状,用水彩笔画上表示新年喜庆的图画或各种动物,由幼儿自己说,成人帮助写上贺词,最后穿上丝带。也可在废旧图书上或糖纸上剪下一些喜欢的图画,贴成一幅画(图一)。  相似文献   

10.
在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时,人们往往喜欢用成语“五雷轰顶”来形容。但其中的“五雷”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首先须弄明白一个古代盛行的学术概念:五行。  相似文献   

11.
五雷轰顶     
吴皓 《初中生之友》2009,(12):37-37
在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时,人们往往喜欢用成语“五雷轰顶”来形容。但其中的“五雷”指的是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首先须搞明白一个古代盛行的学术概念:五行。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一些所谓的“文学青年”不知为什么那么喜欢为绿叶“平反”。一谈及“绿叶”就喜欢用排比:“当人们称赞……时,可曾想到过绿叶?当人们称赞……时,可曾想到过绿叶?当人们称赞……时,可曾想到过绿叶?……”然后就开始这样的排比:“绿叶……绿叶……绿叶……绿叶……绿叶……绿叶……”最后再来个总结:“总之,绿叶……我们应该学习它……的精神?”真是千篇一律!像公式一样整齐,也像公式一样无趣。难道我们只能按这个公式写绿叶?可笑!千姿百态的文学样式,岂能一个公式一概而之?关于“绿叶”,恕我斗胆放言,我实在看不出有…  相似文献   

13.
元旦到来前夕,我精心选购了43张贺年片,用连续几个晚上的时间,在每张贺年片上写上了一段祝词,准备分送给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我在写祝词时力求准确、挚诚,有感染力,使每一张贺年片像一束鲜花,带去老师对学生美好的祝愿和期望。元旦晚会上,同学们欢迎我表演文娱节目,我没唱歌,也没讲故事,就读那13张贺年片,我隐下姓名,请同学们边听边猜,哪段祝词是送给他的。我一张张往下读,整整读了30多分钟。每一个学生是那样聚精会神地听着,在寻找属于他的那束鲜花。我看得出,当某个学生猜出,某段祝词是送给他的时,他的脸上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相似文献   

14.
I like…我喜欢……,这是同学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句型。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问:接在后面的名词应该用单数还是用复数呢?比如说,“我喜欢狗”,说成“Ilike a dog.”是错误的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说明“我喜欢……”时,如果“喜欢”的对象是可数名词时,一般要用复数形式。如,Ilike apples.√Ilike an apple.×我喜欢苹果。但是,如果“喜欢”的对象是特定的某个东西时,就可以用单数形式了,但一般要加定冠词the。如,Ilike the dog.我喜欢这只狗。D o you like the flow er?你喜欢这朵花吗?怎样说“我喜欢……”…  相似文献   

15.
常见学生在写作文时用“like”表示“喜欢”。其实,英语中表示“喜欢”之意的词很多,掌握这些词的用法对写作会大有好处。现将常用的词及用法归纳如下:一、含有“喜欢”之意的种种表达  相似文献   

16.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被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相似文献   

17.
“我不喜欢刻苦学习。”一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于倩用“喜欢”一词说话时如是说,她的老师否定了。  相似文献   

18.
在影视及日常生活中,人们离别,常常喜欢用“bye bye”(再见)。这句运用进口词的道别,比起通常的“再见”,能反映当今开放搞活的社会特色,体现提倡两个文明时的教养。可见,在文章中恰当地直接运用进  相似文献   

19.
还是去年底的事。下班后回到家里,看到儿子的书包鼓鼓囊囊的。我问:“孙欣,装的什么?把书包撑坏了。”他看看我,欲言又止,神态有点不大自然。我又追间了一句,他不得已才告诉我书包里装的贺年片。我说:“买这么多贺年片做什么?”他支支吾吾的,先说是“送给同学的”,又说是“替同学买的”。这些理由我自然无法相信,我意识到其中必有问题。吃晚饭的时候,听到门外有喊  相似文献   

20.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三十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被抄家时遗失。 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