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关于“父子相继纂其职”《史记》述作,司马谈已开创其绪。谈不幸早卒。司马迁继之。《自序》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说明司马谈已搜集很多资料。“所次旧闻”,类似《史记长编》性质。所谓“论”,当是“论纂”之意。“论先人所次旧闻”,就是在父谈准备的资料的基础上排比整理、编纂成书。其中有部分书稿,可能司马谈已经编成,所以《自序》又说,“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两说既出于司马迁自述,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3.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乃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所为作也。司马谈发凡起例,确定了撰史的目的、内容、范围,并已着手“次旧闻”,论著其书;司马迁承父志,遵遗嘱,发愤著书,断以己意,终于完成了上至黄帝下至当代、记载三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写作《史记》,继承了周公、孔子的思想,这在《太史公自序》一文中有明确的阐述。 《太史公自序》中最感人的部分是“见父于河洛之间”这部分。这里司马迁借父亲之口阐述了《史记》的创作背景,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5.
《司马穰苴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第四篇,篇幅短小.传主司马穰苴在历史上并不有名,所以此传历来不被学界重视,更无人探讨司马迁创作这一传记的用意所在.本文通过对该传“太史公日”部分和《太史公自序》中相关材料的分析,探讨司马穰苴与《司马兵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创作这篇传记的根本目的并非旨在为司马穰苴生平作传,而在于教导世人如何正确地去实践《司马兵法》.  相似文献   

6.
《司马穰苴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第四篇,篇幅短小。传主司马穰苴在历史上并不有名,所以此传历来不被学界重视,更无人探讨司马迁创作这一传记的用意所在。本文通过对该传“太史公日”部分和《太史公自序》中相关材料的分析,探讨司马穰苴与《司马兵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创作这篇传记的根本目的并非旨在为司马穰苴生平作传。而在于教导世人如何正确地去实践《司马兵法》。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论述自己的家世时说,“昔在颛项,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因语中有“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的话,就有人将“随会”列入司马氏家族的谱系中。甚至在著文、讲话时,在“随会”之前冠上了“司马”二字,公然冠冕堂皇以  相似文献   

8.
《史记》效《春秋》而作,这是司马谈定下的义例。《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相似文献   

9.
<正> 司马迁之书,名曰《史记》,初无此名。古书中屡见“史记”之名,是对古史的泛称,非专指司马公之《史记》。司马迁《史记》中屡见“史记”之名,亦不指其自撰之《史记》。此两者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已论之颇详。两汉诸书,述及司马氏之《史记》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1.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12.
《管晏列传》与司马迁的隐衷张丛林司马迁在遭受腐刑的屈辱中写就了《史记》这部长达五十余万言的历史巨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史记》一书,凝聚着作者毕生的心血,是作者“含幽忍垢”的发愤之作。《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相似文献   

13.
<史记·太史公自序>涉及两个断限,有人认为此分别为司马谈父子作史断限,言之凿凿.我们认为司马迁父子并撰<史记>,而<自序>中的两个断限当为司马迁撰史过程中修改的结果,是其对现实反思及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通览《史记》,我觉得,就《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而言,作者的着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17.
赵生群先生从事《史记》研究三十多年,成果丰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其一为太史公研究,考证司马谈作史、太史公为官名、补证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其二为《史记》断限与续补研究,考证《史记》记事讫于太初及《史记》亡缺与续补;其三为《史记》取材研究,考证《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史记》与《战国策》的关系、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载史料不可尽信、司马迁所见书;其四为《史记》编纂体例研究,重点考论《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书法、史学理论、纪传体与传记文学;其五为《史记》及三家注文本整理,最大成就即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相似文献   

18.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19.
一、《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的名称始见于后汉末年苟悦的《汉纪》的记载:“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发愤,遂著史记。……班彪子固……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孝武太初,以绍其后事。”  相似文献   

20.
司马喜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先祖之一司马喜,曾任战国中山国相邦,因史载零散阔略,前人和近人论及甚少,故鲜为人知,笔者从诸可靠史籍中掇拾耙梳,多有所获,现就这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作一简述,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史学界。1太史公司马迁在追溯其家族历史时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①。明言其先人中的一支流入卫国,任中山国之相,徐广注曰:“名喜也。”②点明相中山者盖司马喜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昔者司马喜髌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折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