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政治层面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到2015年的媒体影像实践,“中国梦”的话语形态已经从政治话语慢慢演变成媒介话语甚至民间话语热议的话题。影像宣传话语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未来媒介实践的指导意义,以“中国梦”的影像实践为范例开展影像宣传话语转型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王志 《今传媒》2005,(11X):13-15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当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由大众媒介主导的信息时代,人与世界之间的话语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媒介话语关系,媒介话语成为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美国公共行政学家福克斯和米勒将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不确定的现象学要素的集合称为公共能量场,强调公共能量场包含了公众关心的事,同时又是具有活力和能量的场,是表达社会话语的场所,公共政策通过开发性的对话模式在能量场中制定和修订。在公共能量场的视域中,中国政务微博主要呈现出话语外化和释放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话语主体平等化、话语内容娱乐化、话语形态碎片化和互动方式狂欢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属性,为国家话语传播的提质增效打开理念认知空间,并找到创新性的实施路径。【方法】提出公共表达的概念,通过公共表达与有声语言传播、口语传播的概念辨析,明确公共表达的公共性价值追求,指出其在传媒生态重构下的适应性;【结果】国家话语公共表达是在公共场域,聚焦公共话题,追求公共利益的国家话语传播,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维度具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用场景。【结论】通过提升话语认知、优化语篇结构和转变话语风格三个路径,实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质量和效力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媒介话语中商人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握瑜 《青年记者》2007,(14):49-50
媒介话语是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运用话语向受众展现世界和生活,承担“构图”的功能,并借此表达自己,反映现实。而对话语的选择和运用并非是随意而为的,它要受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是决定媒介话语选择和运用的决定因素。本文以媒介对商人的称呼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不同时期媒介话语的变迁,探究媒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在现代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服务模式应改封闭型服务为开放型服务,改有偿服务为无偿服务,改被动服务为主动型服务。改单纯服务型服务为针对型服务,改浅层次文献型服务为创新多样型服务方式。改劳动密集服务方式为知识密集型劳动服务方式。改机关型服务机构为产业型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7.
双传学 《当代传播》2023,(1):67-73+8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华日报》代论作为“我们党的领导人发表党的主张的一种最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话语争夺场域中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突围,为凝聚抗战共识、提振抗战信心、壮大抗战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代论是报刊社论的一种特殊的变体形式,具有作者权威、主题重大、影响深远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话语框架。本文基于甘姆森的话语框架理论,分析1938-1947年《新华日报》的52篇代论文本,将其话语框架总结为斗争实践、道理劝服和信念鼓舞三类,并结合话语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透视其所体现的“苦难-斗争”(行为)“、理解-认同”(认知)“、共情-感召”(情感)三种动员路径,洞悉其在斗争解放、政治认同和情感凝聚三个维度的共意动员价值。通过对代论话语实践的框架分析,可以勾勒出意见性话语实现民众共意动员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填补或丰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萍 《新闻前哨》2010,(4):87-89
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得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拥有的话语霸权地位,在传统媒体话语之外,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网络流行语无疑是这种网民自主话语的集中张扬。  相似文献   

9.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给《现代传播》所作的文化报告已是三年。时光之河步入1996,有人说这是注定平庸的一年,我们只是在缅怀与向往中悄然度过。有关1996,我们肯定会感受到话语中心的缺场,多极化的话语一如五颜六色的大众传媒让人头晕目眩,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似乎早已习惯、早已承受、早已麻木也早已疲倦了。一百年来,各种话语体系对中国人民狂轰滥炸,并且各领风骚三五年,其结果是信息的冗余和结构的耗散。不知道有没有人为百年来的流行话语编一本词典,那一定是洋洋千万言,我一直担心这种话语的泛滥会导致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10.
从话语角度透视女性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凌菁 《当代传播》2002,(4):37-39
本通过我国当前的媒介话语状况透视女性报道,显示了传媒中女性话语普遍受压抑和妇女处于非中心地带的状况,深入地对媒介“话语”进行分析,揭示女性话语受压抑的根源,指出建立女性自己的话语体系是摆脱依附走向独立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媒体改机制变体制还需要外力来作用的话,那么,话语体系的改变则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达成目的。曹雪芹有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部《红楼梦》,荒唐是假,辛酸是真,感动了不少人,还会一直感动下去。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话语权 媒体承担社会负任,发挥特有传播功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社会提供新鲜及时新闻报道,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健康优秀的文化传承,都要通过一定的话语形态反映出来。 那么,什么是话语呢?按语言学的界定,在某个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表达思想感情或主观意图的口语或文本,就是话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青年记者》2007,(3):81-82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其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话语体系下的图书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最主流的公共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导性的公共话语体系.和谐社会理论必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到冲击、规范和建构性作用。通过对“和谐社会”的话语特征分析。作者认为和谐社会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公平与正义。而居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图书馆必须在新的公共话语体系中汲取新的理论资源。修正、完善或重建自己的专业话语体系。并重新反思和确立自己存在的依据和发展原则。文章指出。公平与正义的精神贯注于图书馆领域,意味着图书馆必须遵循知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知识平等与自由的原则。不应仅仅归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更应以社会正义原则为终极价值和最高指归。接受正义原则的适当制约。并体现社会合作的理念。在这样的话语空间下。为最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知识平等与自由应成为当代图书馆学家的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15.
刘丽菲 《青年记者》2017,(20):58-59
《极限挑战》是东方卫视引进韩国《无限挑战》节目模式,在经过本土化的改编后,推出的大型励志户外挑战类真人秀节目.节目选取了六名固定成员——孙红雷、黄渤、黄磊、王迅、张艺兴、罗志祥,并不定期地加入其他嘉宾,由他们共同配合来完成挑战任务. 斯图亚特·霍尔将电视话语的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第二个阶段是成品阶段.意义被注入电视话语后,占主导地位的便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观众必须能够解码,才能够获得译本的意义.”①《极限挑战》的制作者不仅重视节目的编码,而且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观众对节目的解码以及反馈,在之后的节目中进行再编码,形成了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王琦  万志勇 《声屏世界》2013,(12):33-34
新时期,我国诞生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一改以往平白直露的叙事风格,从人物、情节到叙述话语都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巧妙布局,使其呈现出独具魅力的叙事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7.
期刊编辑在修改文章时,往往遇到写作运行中的话语形式。本文就此谈点粗略的看法。(一)写文章总是在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才下笔的。一但下笔,所说的话,大致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结论式话语,一种是感觉式话语。所谓结论式话语,即所说的话,是在一定程度的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基础上说出来的。这种话语,有丰厚的事实材料做后盾,有充足的逻辑推证做支撑,一般都要求读者无条件接受。所谓感觉式话语,就是一种感受与启悟的陈述。不依靠事实,也不追求逻辑。虽然有时也要分析、综合、推理、论证,但着重点在于陈述感觉。分析综合推…  相似文献   

18.
张宏树 《新闻天地》2005,(9):i0003-i0005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媒体重建公众的真实话语。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的公共空间即公共领域,以便取得公共真实的共识。公民新闻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为构建社会和谐需要的新闻话语。  相似文献   

19.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起点是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媒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而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运用传播社会学的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代表了一种理论上独特的体制变化模式,并称之为“体制改造”。“体制改造”式的变化源自新闻改革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原因是在新闻改革过程中,现行“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不变,而改革缺乏目标体制的完整设计,哪些需要改、应该怎么改等需要实践中的摸索。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新闻改革的主体必须提高其改革行为的可预测性及正当性,为此,他们采取上、下合作的途径,以经营方式为驱动,以“临场发挥”为基本行为特征,改造新闻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重构现存体制的内在活动空间,并创造性地运用改革话语中市场经济和党的新闻事业的语汇,将其改革行为溶汇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新闻事业”这一正当化的理论框架内。作者运用实地调查的观察及访问资料阐述这一模式展开的形态,并讨论了这一形态的体制变化的普遍性以及政策制订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