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艳照门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杨丽娟事件"的新闻报道加以回顾,提出了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呼吁媒体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采制更多有社会意义,有价值的社会新闻,从而改观社会新闻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3.
李政 《东南传播》2011,(4):44-46
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其原因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有关.媒介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同时扮演着"政府稳压器"、"社会稳定器"的多重角色,并形成了多元的报道框架,大众传媒也是能够满足人们宣泄需求的有效栽体和手段.然而,由于媒介的政府代言人角色具有强势地位,同时,市场的强大力量挤压了媒...  相似文献   

4.
对于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及我党所持的态度,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描述和分析,其中有些文章部分地描写了事件的过程,但也有些文章不乏演绎的成分,有些甚至讹误颇多.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3日,北京时间下午5时30分左右,俄罗斯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形势急转直下,俄政府武装与恐怖分子交了火,赤身露体的人质(孩子们)在枪林弹雨中纷纷四散奔逃。凤凰卫视再次展现"强项",开出"俄罗斯以武力解决劫持人质事件"特别直播节目,并且是二十几个小时"播不停"。"时事直通车"、"时事辩论会"、"锵锵三人行"、"凤凰子夜快车"等等一切日常节日。统统"特别"到对俄罗斯人质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之中。其前方记者的"直击"报道,其对国际同行(BskyB)  相似文献   

6.
王永亮 《传媒》2018,(12):73-74
西方国家"黑天鹅"事件频发反映了民众的时代焦虑,而事件背后则是文化冲突的结果.文章从"黑天鹅"现象出发,分析其诱发原因,探讨西方文化的内在矛盾,认为需要抓住机遇传播中国"和谐"文化,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具体的"压力事件"案例,分析记者面临外界强大压力下的表现,并加以恰当评迷,再在此基础上,探讨新闻记者的压力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8.
谭锐 《新闻界》2008,(1):120-122
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电视直播事件怎样被建构成符号化的充满意义的"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9.
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对"达芬奇"号称从意大利进口的部分家具涉嫌伪造产地进行了曝光,将以经营高端家具品牌闻名的"达芬奇"推到了风口浪尖.此事经央视报道后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类媒体纷纷转载甚至派出记者采访报道此事.然而,从央视率先掀开冰山一角,到其他各类媒体紧跟其后进行铺天盖地的穷追猛打,再到仅有少数媒体零星报道事情进展,前后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梁华伟 《青年记者》2007,(22):49-50
"质感"一词,《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为:"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真实感。"笔者窃以为:"‘质感’一词亦可更为直白地讲成: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让人一感知便可知道这就是某种东西,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目前的一些电视新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情景再现的电视"摆拍"画面,在越来越讲究真实的今天,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基于画面重构的"摆拍"与事件的真实性的关系,对摆拍现象进行相应的利弊分析,对摆拍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新闻事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姚达 《今传媒》2017,25(11)
"过程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常常要面对的事件类型,此类事件结果未定,容易与新闻媒体追求事件"结果"的取向产生紧张关系.本文以2013年至2015年期间,江苏省内传媒关于"高考新方案"出台的系列报道为文本,分析作为"过程性事件"的新闻生产所存在的问题、造成的负面后果.同时指出,政府、媒体和公众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各自需要做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2010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博元年"。这年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占网民的13.8%。①一系列事件由于微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宜黄事件、李刚事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可被称为"微博事件"。"微博事件"作为中国"新媒体事件"②的新类型,不仅意味着事件平台的新转换(从论坛、博客等转移到微博),而且可能带来对舆论生态、新闻生产常规的新冲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仍然拥有更大规模受众的"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和对待新出现的"微博事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微博  相似文献   

14.
"信息疲劳"与传播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在信息接受方面存在"信息疲劳"现象,"定州事件"受关注度调查的相关结果足以证明.如此"敏感"的信息在当今已经变得并不敏感,可见"信息疲劳"有可以利用的一面.通过详细剖析"定州事件",本文指出媒体的及时报道不仅有利于加快问题解决、维护部分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能够维护信息透明、保障全体公众的知情权.最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放宽传播控制能够促使社会管理趋向"善治".  相似文献   

15.
吴加峰 《今传媒》2016,(3):43-4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内地虎视眈眈,预示着对日战争将非一时之计.为使抗日战争有稳定战略后方,国内出现了"开发西部热".政府要员、实业家、专家学者纷纷赴西北地区考察.新闻界先后也有数十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并发表大量的新闻作品,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西北记者群".《新闻报》的顾执中和《大公报》的范长江是当时"西北记者群"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记者,他们的西北之行考察和新闻作品各具特定代表性.分析顾、范二人西北行在代表利益立足点、采访路线与对象、考察重点、表现手法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窥视民国期间官民"上、下"两个舆论场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介事件的传统类型逐渐分化,形态更加多样,社会功能、意义更加多元.同时,媒介事件在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对社群具有生成性作用.本文重点论述媒介事件与社群生成的关系,探析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事件的类型划分,分析新型媒介事件中的"人-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口述历史"节目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记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口述历史"节目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方法,以及节目在大众科普、提供权威信息方面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传播意义与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初春回暖的日子,使人容易忘却去冬的凄冷. 年前,"兰成长死亡事件"几乎"搅和"了我们半个冬季,使晋北高原上为恶者的狰狞、受害者的蒙羞、帮凶者的伪善、义愤者的同仇,都--暴露在黑色杂染的枯黄田野中,让任何了解这一案件的人节日里都过得不那么安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把我国大众传媒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概括为"抗灾动员"、"如实报道"、"如实报道"和"动员"结合,以及所谓"议程设置"、"危机传播"等理念和做法.从内在逻辑看,都是站在政府立场来劝服、控制和管理.本文从当前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认为传媒应对其固有作法加以反思,把重点从"事件"报道转到"过程",要从对事件意义的解释中赢得主导权,要从单纯以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兼顾.  相似文献   

20.
周斌 《青年记者》2007,(20):66-66
网络议题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2007年来,网络事件层出不穷。重庆的"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河南周口的"考研零分女生"事件,四川游客"如此让人恶心的三亚"事件,加上江西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这些源自网络的议题无一不吸引了众多传统媒体的跟进,成为一时间占据报纸、电视、广播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