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陶晓跃 《师道》2005,(12):28-29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艾青《诗论·诗与时代》)而蜚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诗坛。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诗人奔波于武汉、临汾、西安之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北方农民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苦难。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挣扎流徙的难民,无不激起诗人沉痛情感的回旋。于是诗人写下了一组关于北方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这组诗中极为重要的一首。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以自己诚挚的悲哀,以自己那“农人的后裔”的“流浪与监禁”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着“中…  相似文献   

2.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17(选自《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简析】 《我爱这土地》写于杭日战争的艰苦年月。国土的沦丧,人民的苦难,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心头充满了悲哀。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设想为一只鸟,并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最后两句,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激…  相似文献   

3.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艾青1937年12月28日夜间写就的又一力作。诗人满腔悲愤地揭露了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侵略罪行,历数了“戴着破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出走的中国北方农民,乌蓬船里“蓬头垢面的南国少妇”和“蜷伏在不是自己家里”的“异邦人”的“年老母亲”……的无边苦难,抒发了“我也是农民后裔”的深广忧愤之情,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的凝重呼喊,昭示和呼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  相似文献   

4.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5.
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塑造了一个承受多重苦难、忧国忧民、悲哀而又满怀希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通过这个抒情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来表达诗人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深刻忧思与浓厚感情。  相似文献   

6.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  相似文献   

7.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1937年12月28日。那是“七·七”事变后整个民族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中反抗挣扎的极端苦难的日子,正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原本就因深重苦难而披遍“悲凉之雾”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的土地上”,而今又遭民族命运空前危机的战争灾难之“雪”的覆盖。世纪的“悲凉”之感瞬间激化为异常尖锐的痛苦和快要破裂的悲哀与忧郁,于是,“寒冷”的抒情语境来临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刘益善出版的第二本诗集《雨中玫瑰》中,我们最欣赏《父亲》这一首。在大都市生活了十几年的刘益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写下了《我忆念的山村》、《没有万元户的村庄》等一系列以农民为题材的诗篇。现在读罢《父亲》,我们清醒地感觉到,诗人在诗的追求上,很有点象“父亲”那样“固执”,只是抛弃了“父亲”那种封闭式的自我“满足”。所以我们认为《父亲》在刘益善的创作中有所突破。我们可以把诗人对农民的抒写概述为两大主题——一方面是对其勤劳、善良、朴  相似文献   

9.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惟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乞 丐    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在北方    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   …  相似文献   

10.
妙在"嘶哑"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名作《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两行,我尤其欣赏诗人选用这“嘶哑”一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创作于1938年11月。诗人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倾诉了他那一腔刻骨铭心的爱国热忱。整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象深重独特,诗绪忧郁深沉,感情强烈真挚,读来感人肺腑,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我爱这土地》读来给人沉重之感,且忧郁之绪贯穿始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字里行间流露着伤心,透出悲愤,可以说忧郁是本诗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艾青抗战时期诗歌的特点之一。艾青这一时期的其他诗篇可为佐证,…  相似文献   

12.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3.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探寻。一“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如《浪》、《笑》、《黎明》、《北方》等,而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相似文献   

14.
设问趣话     
说到设问这种修辞手法的时候,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著名现代诗人艾青《土地》中的一句经典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现在我们不妨从这诗句入手来对设问这种修辞稍作分析。诗句中诗人首先提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接着就自已给出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提问并非是针对他人提出并希望得到答案的疑问,而仅仅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设问的定义,并总结出它的一般特点。设问,作为一种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  相似文献   

15.
1、李季——“石油诗人”。中国现代诗人李季曾以《王贵与李香香》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一度深入玉门油田锻炼生活,了解石油工人的疾苦,写下了大量的歌颂祖国石油事业和石油工人的优秀诗篇,如《石油诗》《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反映了石油工业建设的广阔生活画面,他也因此被称为“石油诗人”。2、田间———“时代的鼓手”。田间在抗战时期写出了《给战斗者》等大量鼓点式的短行诗篇。这些诗短小精悍,音调铿锵,战斗性强,表现了人们的战斗情绪,极富鼓动性。著名诗人闻一多曾因此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称赞他“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  相似文献   

16.
读大三时,我发表了“处女作”,是对柳宗元《小石潭记》开头一段文字的赏析。文中有两句话至今依然记得很清晰:“景情水乳融,领人入佳境”。今天,当我捧读李吉林老师的新著《情境教育的诗篇》(以下简称《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我很自然地想起这两句话。我觉得,它能较好地概括我读《诗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我州著名散文诗作家罗文亮先生经常说:“生活是那样的多情而明快,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我要及时地讴歌它,自由舒展地吟咏它。”不过,当我认真重读了他的三本散文诗集《布依情》、《布依人的婚恋》、《神州拾韵》后就感到,与其说是生活对诗人多情,不如说是诗人对生活多情。正是如此,他才能“多情而明快”地写出这么多动人的诗篇。所以说,这些作品就是罗文亮先生对生活多情讴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四篇课文六首诗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内容提示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艾青对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2.《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这首诗便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  相似文献   

19.
《老马》是诗人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这首短小凝练的咏物诗,自问世以来,被不少论者当作写农民的诗章。有的说:“这里歌咏的是老马轭下的生活,却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来农民背上的苦难重荷”;有的认为“这匹忍辱负重低头拉车的老马,象征着在阶级重压下的中国苦难农民”“用马头的一俯一仰,既概括了某种类型的农民的特征,又能鲜明地表现一种人生观。”然而作者在谈到这首诗时,却一再表白  相似文献   

20.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爱菊,这在诗人还贪慕什么呢?田园村居生活文学史上是众人皆知的,除此之的自由美好与误落尘网、久在樊笼外,“飞鸟”的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陶的羁鸟的无助无奈形成了鲜明的渊明的田园诗中。这里,我想选取对比,由此更可反映出诗人如鸟飘陶诗中三只飞鸟意象的描绘,略作飞、如鱼跳跃、如烟缥缈的自由观。分析,以求对陶渊明的人生观念、二、归鸟《饮酒》(其五)是陶思想情趣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渊明众多“归鸟”诗篇中最能体现一、羁鸟陶渊明的《归园田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真居》借安祥静谧的田园村居生活,我思想的诗篇。“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