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按需要的产生看,有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之分;从需要的对象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分;从需要的层次看,有低层次的需要和高层次的需要之分。  相似文献   

2.
晏华 《云南教育》2004,(31):43-4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是一种原始的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内驱力。有生命的个体至少有四种需要:一是有探究的需要(心理需要);二是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生理需要);三是有获得认可与赏识的需要(情感需要);四是有承担责任的需要(社会需要)。这些需要由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表现,目前学校有相当一部份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容易受到心理困扰,心理矛盾突出,心理失衡现象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在需要和目标之间产生矛盾;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习任务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引起各种心理对抗,这些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4.
理想这一心理现象属于人的想象范畴,它是个体以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指向未来,并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积极的幻想。理想的价值主要决定于它的社会意义。它能激励人们的斗志,增强人们的信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去争取胜利。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对理想从不同方面作了考察和研究,指出人的理想发展是有层次的,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奋斗目标有大有小,理想也有大小之分,一般可以概括为生活理想、毕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理想是有高低层次的,就职业理  相似文献   

5.
王玉芝 《天津教育》2002,(11):28-29
自制力指一个人控制和调节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自制力强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保持充沛的精力去克服困难,摆脱逆境,争取成功;能够忍受肌体的疲劳、疾病和创伤,有较强的忍耐力;能够抗拒诱因、困惑与干扰,自觉遵守纪律,执行决定。自制力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尺度,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不仅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生活的成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学生缺乏自制力,主要表现在:做作业时边写边玩边看电视,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东张西望,做…  相似文献   

6.
前卫艺术是一种社会异化的产物,需要注意它的社会原因和意欲驱动,辨明其中的非艺术倾向和功利目的。艺术表现的价值取决于表现者的素质和追求,艺术的真假之辨或优劣之分,取决于是否有益于人与社会的价值判断,宽容的艺术标准也限于此。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开发和培养智力和能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是有感知、质疑、自尊、成功的需要以及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术失范的心理动因及学术规范的心理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人的本质特征,特别是现代人德性的本质特征看。高校学术失范的心理动因表现在单纯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明显的二元对立的心理、心理的外部强化占优势、成就动机较低、利益从众的心理严重五个方面。根据学术失范的心理特点,高校学术道德规范和伦理规范的建立在心理调控的层面上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七个步骤;学术技术规范和学术操作规范的建立一般需要经过三过程、四阶段。  相似文献   

9.
需要做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受社会发展所制约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的需要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当代中学生,这种变化也不例外。在教育这个最特殊的生产过程中,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随时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为适应学生渴望求知与创造的需要,教师应是资深“导师”的角色 中学生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尤其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在接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方面,很多时候比教师还强;因此,…  相似文献   

10.
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更没有得到根除,且又有变化多样、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但就目前体罚学生的现状看,其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教师,并且其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情绪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具有升华、补偿、表同、幽默作用的是积极的、有益的;具有倒退、压抑、反向、文饰、移置作用的是消极的、有害的。心理辅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代替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2.
潘露 《考试周刊》2014,(59):162-162
人从出生到死亡,不断努力地在社会中寻找认同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热血方刚的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迅速,有强烈的被同类群体认同的需要,若这需要被打击,便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每位初中学生都有可能产生厌学问题,基于该问题的广泛潜在性,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讨减少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间接性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语言间接性进行了社会心理分析,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三个动机:即满足听话人的心理需要、说话人的心理需要和普遍的社会心理需要。语言间接性的社会心理分析对于发展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理解和使用间接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人人需要赏识从人的心理需要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是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欣赏,得到社会积极与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创新能力的心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关注。许多心理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甚至哲学家都积极致力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创新能力是做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这种能力存在于每个正常人的能力结构中,不论其文化水平高低和社会地位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是有层次的,它可以根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独特程度和价值的大小来划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说是处于较低的层次。正因为它有层次,才需要加以培养和提高。在此,笔者仅就创新能力的心理因…  相似文献   

16.
衣明 《教书育人》2007,(1):36-38
快乐,一定意义上是人活于世的支撑和目标。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是快乐的;有安宁的环境,不必担心炸弹击中你的头,是快乐的;有稳定而不断扩大的交际圈子,是快乐的;而更深刻的一种快乐是你的劳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对别人有所贡献,从而赢得了尊重。这种种都是源于对人的某一层次需要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道理,并且他认为,一般说来,当低层次需要得以满足后,其上一级需要才得以凸显。也就是说,人的快乐也应该是分层次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格。从时间的即过程的意义上看,社会主要矛盾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贯串人类社会的,二是贯串一个社会形态的,三是贯串一个社会形态中某一历史阶段的,四是某一历史阶段中的某个具体历史发展时期的。从空间上看,社会主要矛盾系统也可分这么几个层次:一是针对全球范围内的即对整个人类而言的;二是就一个大的地区而言的;三是对一个国家而言的;四是对一个国家里某个地区、行业、单位、系统而言的。  相似文献   

18.
焦虑是人在自尊心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考试焦虑则是学生对考试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在考试前,当考生意识到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这是面临高考考试的考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一面看,它是学生对待考试态度认真、动机强的表现,是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着一种积极应战的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考生实际水平的发挥和考试的成功;从消极的一面看,焦虑不仅可能妨碍考试的正常发挥,而且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考生要…  相似文献   

19.
从数量上看(下列数字是我校2004届国际金融(3)班42人的调查结果),在考试时主动作弊的占10%;有30%的学生严守考场规则,不作弊;其余60%的人态度被动,考场严就遵守纪律,考场乱就作弊。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从某一角落传来声响;一个学生悄悄地离开了座位;一只青蛙跳来跳去,教室一片哗然;不知从哪里飞出一架“飞机”;一个小光点在墙壁四周和天棚上晃动;一个纸团投到另一个同学的桌上;一个学生聚精会神埋头在看武侠小说……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在课堂上碰见这种事,但这实际上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那么,是听之任之,随其所为,还是中断授课,大发雷霆呢?前者,其做法影响大多数同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