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15世纪中期建立的哈萨克汗国社会处于宗法封建制阶段,哈萨克汗国的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用批判的眼光借鉴并吸收乌孙及突厥等各种古代民族习惯法、蒙古法制经验和伊斯兰法中的一些内容,在自古相传的哈萨克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制定了哈萨克汗国的三个法典,即《哈斯木汗法》、《额什木汗习惯法》及头克汗制定的《七项法典》,创造性地融汇成哈萨克汗国法律制度。哈萨克法典中的习惯法与宗法封建法具有互通性,两者在互动中彼此渗透,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了更大社会范围内的一种相对完整的秩序,在当代中国的哈萨克族地区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浅析哈萨克族习惯法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习惯法来自于哈萨克族世代相传的习惯准则,主要是封建主的意愿、可汗的命令和汗的命令之下的毕的意见,还有审判实践以及毕的会议所通过的各种规章。7世纪末8世纪初,伊斯兰教开始在中亚传播,哈萨克族习惯法也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但真正开始变迁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哈萨克汗国的头克汗统治时期,主要体现在《头克汗法典》中。随着沙皇俄国的入侵,哈萨克族习惯法受到了再一次的冲击,沙俄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快俄化进程,对哈萨克族传统的司法体制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3.
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的原因和历史背境钱伯泉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出兵征服了中亚,并将这一地区分封给他的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此后形成了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崩溃后,在其境内先后出现了哈萨克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喀出汗国、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4.
沙俄征服中亚后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孟楠早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就开始逐步征服中亚哈萨克草原地区。①至19世纪60年代,沙俄已基本征服了哈萨克草原。接着,沙俄军队又征服了布哈拉、浩罕、希瓦三个汗国。19世纪末又征服了土库曼各部,同时,沙俄又通过《中俄勘分西...  相似文献   

5.
沙俄从18世纪初开始,自北向南侵略中亚,先后完成了对哈萨克草原、中亚三大汗国、土库曼地区的占领,其"南下政策"的推进,对清代新疆政治格局的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之后,清代新疆政治中心逐渐从伊犁转移到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6.
物权习惯法作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的民族习惯的一个部分,也是物权人在行使物权的过程中免除他人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保障性规范。物权习惯法通过大量不成文的规定可以引导少数民族人民应当从事或是禁止何种行为,这体现在物权习惯法具有法的一般作用,主要是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人们进行财产的流转即物权变动行为。我国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调查始于建国初期,其涉及我国各民族的物权习惯法,譬如所有权、使用权、租佃等内容,但至今无论在物权立法还是司法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物权习惯法的内容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对物权习惯法实际作用的发挥产生阻碍。于此,对我国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法律问题有必要深一步地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基本理论和缘由进行阐述,其次对我国物权习惯法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当下物权习惯法的系列问题和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也衍生出各自不同的习惯法。黔东南侗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它传承了数千年的习惯法,无疑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侗族习惯法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成因和现实功能,有利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为现代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此文为作者撰写的关于哈萨克古文献系列研究文章后,有关哈萨克族历史的第一篇论文。金帐汗国一开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政权,它只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金帐汗国从1242年建立到15世纪中期,存在约200年之久。这一时期是哈萨克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哈萨克语的特点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汗国是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之子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于1456年在白帐汗国发生分裂后,与贾尼别克汗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徙,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我国明代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广阔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0.
国际商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和独具特色的调整方法,具有习惯法特性、国际性和自治性等个性特征。它与相邻法律部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把国际商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学科)加以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朝着科学化、国际化道路迈进,有助于我国经济活动融入国际大市场,促进备国经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法律史上的一个经典与核心概念,也是当代中国重新焕发的一个法律理想。作为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要在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立法担当着重任。立法的品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法治的品格。法律要做到真正地进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人们行为的规则并秩序化,则应该遵循法律可循的原则。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下,只有处理好礼法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关系并在立法中适度吸纳习惯法,制定出来的法律才具有可循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自汉代以来,与中原文化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哈萨克族音乐发展史来看,《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与发展,与哈萨克族“库依”(器乐曲)的发展一脉相承。从时间上大体可分为古塞人至乌孙(汉初)以前的早期形态,乌孙(汉代)至哈萨克汗国成立前(明代中期)的孕育期,哈萨克汗国(明代中期)至清代的形成期以及近现代的演化期。  相似文献   

13.
习惯、习惯法、民间法和国家法是研究中国法治本土化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学术界对这几个概念也反复使用,文章对如何使用这几个概念才最为恰当,并且避免对几个概念的误用的探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清晰地研究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时期,国家制定的成文法与民间社会存在的习惯法并存,共同稳定和规范着社会秩序。在此历史时期产生于四川的规范盐业生产经营的契约,遵循盐业生产经营习惯,规范盐业生产经营秩序,并与国家成文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促进了盐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带来了盐业的繁荣。本文从习惯与习惯法解析八手来探讨近现代时期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关系,以盐业契约纠纷的解决之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15.
《文山学院学报》2014,(4):74-77
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是当前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法律多元理论的支撑下,学者们探讨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对立与统一,寻求民族习惯法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回龙村的调查发现,民间纠纷调解是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综合作用的过程,是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良性互动,解决民间纠纷、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蓝田瑶族习惯法与其他地域瑶族习惯法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表现出特有的地域性.就其历史渊源来说,主要包括瑶族原初习惯法、蓝田瑶族内生习惯法和多民族融合习惯法三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涉及生产劳动、婚姻家庭、丧葬、宗教信仰及纠纷裁判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今哲学家和法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古老问题。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伊斯兰习惯法与道德关系代表了一个特殊的类型,这篇论文对这个类型的探讨也许有助于深化我们关于法律与道德一般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婚姻与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与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实践中以法律的视角研究新疆哈萨克族婚姻家庭习惯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何使现存并影响着新疆哈萨克族人的婚姻家庭习惯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正确对待新疆法治化进程中的法的本土资源,在服务于稳定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实现与国家法律的融合与整合,是有效促进新疆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当时生活在中亚的回鹘人(包括鄂尔浑回鹘汗国)凭借其强大的骑兵正规军平定公元763-765年唐朝安史之乱、收复唐朝首都 长安和 洛阳、展示其极其英勇无畏精神的历史事实,论述鄂尔浑回鹘汗国在我国和中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永年  言兼 《神州学人》2002,(1):37-37
中国乌孜别克族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现有人口14502人(1990年统计数字),散居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族名源于14世纪的蒙古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15世纪时,钦察汗国瓦解,原来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乌孜别克汗国逐步强大起来,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居民主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突厥─蒙古游牧民,他们笼统地被称为乌孜别克人。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17世纪起陆续从中亚细亚安集延、浩罕等地迁入中国。元代,常有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