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了解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葡的餐桌礼仪,来看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并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剖析造成双方差异的文化原因,得出相应的结论及建议,以促进两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作为两大邻邦心灵沟通桥梁的文学一直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顺应中俄两国在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交流的需求,在2014年首届中俄博览会期间,倡导了第一届中国—俄罗斯(哈尔滨)文学合作交流会,旨在发挥文学交流的魅力和影响力,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中俄文化交流新桥梁由黑龙江省政府主办,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东北网和中国驻俄罗斯联邦使馆文化处承办的首届中国俄罗斯  相似文献   

3.
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从语言中窥视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风民俗、人文风情。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人情往来的客套寒暄已经成为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成了人际社会交往中的桥梁。一个人处于怎样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他讲出怎样的寒暄语言。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相似,又有不同,从两国和而不同的寒暄语中可以窥见中日民族性格的差异,给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都拥有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该文从节日食俗和祭俗两方面出发,分析了食俗中的稻作文化象征及特色祭品,阐述了祭俗中的春耕、丰收、祈雨、祭魂、蓄牛魂等稻作仪式,丰富了中国、越南两国跨境民族的节日文化研究内容,对深化中越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是基础,媒体是桥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的渠道、平台和桥梁作用。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年来,吉林省与俄罗斯开展了高层次、多领域的经贸、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不断向前运行,推动中俄两国媒体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2014年9月24日-29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成功组织举办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交流活动。来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茶文化各具特色,其文化内涵和饮茶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茶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方面亦存在相同之处。本文主要从饮茶历史、茶文化的内涵、饮茶习俗三个方面来研究中俄茶文化的异同,从而促进中俄两国文化共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各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谚语中选用的词汇、意象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含义相同的谚语之异同,从而探讨两国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差异。  相似文献   

8.
双边援助又称发达国家政府援助,是一种官方发展援助。中国接受这方面援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其后的两年里,中国先后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比利时等国签订双边发展合作总协定或议定书,并与欧盟和日本确立了援助合作关系。中国还与荷兰、挪威、新西兰签署了无偿援助的双边框架协议,并与瑞典、芬兰、卢森堡等国有不定期的发展合作关系。上述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国提供的双边援助是通过与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来进行的,这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一部分。国外政府双边机构在中国扶贫领域的项目于1986年开始相继开展。例如: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于1987年开始支持中国贫困地区农业和畜牧业开发项目;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于1988年在山东沂蒙山区实施了规模庞大的粮援项目。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加拿大有个“大使基金”,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西北地区执行了许多小型扶贫项目。日本大使馆也从1990年开始启动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的一系列利民工程。还有荷兰政府援助安徽霍山县综合扶贫项目、英国国际发展部援助甘肃省教育和社会扶贫项目等。这些双边机构援助的资金被主要用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预见,双边机构用于援助中国扶贫开发的数额较大的格局仍将维持一定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困难与举措:如何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东亚的未来与中日两国应发挥的作用"。500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和省市代表,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济贸易、媒体与文化、安全,以及特别五个分论坛中,对涉及中日政治、外交、经贸、安全、文化、环保、旅游、地方合作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在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瑞士等国举办了以“感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受到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价值在于交流。中美之间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两个国家在过去发生了不少误解与冲突。文化交流是消除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当下,随着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形态和格局变化,中国渴望了解世界,同时,中国文化希望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重视。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画家陈逸飞,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在大洋彼岸求学、传播中国文化,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伊关系的发展在古代就有明确的研究。古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伊朗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伊朗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中伊两国仍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两国友好的贸易往来为两国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首先简要描述了当前国情下中伊两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伊丝绸之路伙伴关系的历史渊源,并以此为立足点探讨两国的发展现状,揭示两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中西方国家、阶级层次、种族和社会性质不同,出现了文化认同形态上的差异。而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形态,不仅是一个民族内部文化时间积累的结果,还是世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本文以英美文学为参照,分析因民族信仰、国家体制、社会文化和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造成的中西民族文学创作差异,阐述不同民族文学创作文化认同形态对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应浙江省友协邀请,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友好代表团于10月18日专程访问了文化交流杂志社。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并就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双方稿件、图片、信息交流等交换了意见,以共同为促进中印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贡献。参加交流活动的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应浙江省友协邀请,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友好代表团于10月18日专程访问了文化交流杂志社。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并就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双方稿件、图片、信息交流等交换了意见,以共同为促进中印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贡献。参加交流活动的有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中俄关系近年来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高度互信,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数据显示,目前民众间的文化亲近感与当前政治互信的水平存在差距,与官方提出的"文化融通""民心融通"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美誉度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带来的威望,而非文化形象的感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文化外宣活动之外思考一下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外交。具体而言,两国媒体合作领域需继续深化以契合政治互信,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亟待丰富,中俄青年也应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担当。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0,(4):139-139
薛改辉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文化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这类国际行为主体来说,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使得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互借鉴和共同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焱 《对外大传播》2016,(10):F0003-F0003
2016年9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面向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日合作”。600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济贸易、媒体与文化、安全,以及人文交流5个分论坛中,对涉及构建东亚和平稳定秩序与中日两国的作用、经济改革新局面与中日合作、国民感情改善与中日媒体合作、加强分歧与危机管控及安全合作,以及人文及地方交流如何给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