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城市首位度,分形理论和方法,对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2000-2008年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城市规模首位分布不明显,等级序列中中小城市比重偏小,城市规模空间分布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其规模结构牲为总体规模水平较低;等级结构不完善;规模分布呈位序--规模律。空间结构表现为城市密度较大、分布相对均匀及具有雏形的沿江城市带等特征。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等级体系;积极发展小城市,努力提高其素质;建立以一些一为纽带,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开放式、网络式、不同等级城市分布比较合理、协调发展的区域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安徽省旅游地的旅游首位指数及旅游地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安徽省旅游地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特点,指出目前旅游地规模结构特征:旅游首位度不显著,规模分布较为集中,旅游人数分布差异不大。由于受资源、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地规模结构发育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安徽省旅游地发展的相应对策:坚持分类指导,完善规模等级;积极发展皖江城市带,迎合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4.
运用分形理论对苏中地区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苏中地区城镇体系具备明显的分形特征,处于中级均衡型。分维值相对较高,首位指数偏低,说明苏中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最后提出了城市体系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形理论应用于城市体系研究在我国已有先例,而以贵州省城市体系为对象的理论探讨尚未涉及。笔者运用分形理论对贵州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贵州省城市体系在规模分布上呈现首位分布显著,城市体系不健全,人口比例失衡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总体布局分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分形理论应用于城市体系研究在我国已有先例,而以贵州省城市体系为对象的理论探讨尚未涉及。笔者运用分形理论对贵州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贵州省城市体系在规模分布上呈现首位分布显著,城市体系不健全,人口比例失衡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总体布局分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城市职能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职能地域结构逐步向城市职能空间结构转变;其中,城市节点是城市职能空间结构研究的核心内容;城市职能区有一个萌芽、成长和成熟的发展过程,城市职能地域实际上是由发育程度不同的同类功能区所组成的体系;城市建筑实体与城市职能组合关系的变化推动着城市职能空间结构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并分析了宁夏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结果表明,宁夏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维数为1.17,这说明宁夏城镇体系中处于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较多,分布比较集中,且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但是城市规模分布双对数图也表明宁夏城镇规模等级不连续,结构不完善.所以在宁夏城镇化发展规划中还应适当调整城市发展思路,加速城市体系向着更优化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9.
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93、1998、2004年三个阶段,从中心城市首位度、城市中心性、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原城市群十余年来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提出在中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反映了城市在不同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程度,这能更好的认识一个地区城市体系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位序—规模法则,通过对2010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人口数据进行研究,表明环渤海沿海城市体系中特大、大城市规模突出,中小城市比重偏小,各城市的空间作用小。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完善和优化环渤海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职业结构相关概念,系统梳理有关人口职业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为依据,对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现状进行总体研究,并通过分年龄、性别、地区数据研究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深入了解贵州省人口职业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社会经济指标中的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贵州省2000-2007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贵州省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并采用经济区位熵指标分析了贵州省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鉴于贵州农业省的特征,以及人均GDP指标分析结果中存在的矛盾,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区位熵指标较为客观的说明了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的省份,根据劳动力的供需情况将安徽省各市分为四个等级。通过对安徽省流入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分析发现安徽省流入人口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结构特征等。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流入人口迁移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该地的经济总量和人口集聚效应,因此,提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和吸引本省外出人口回流,加大城市宣传力度,探索多种劳动力需求信息发布渠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清水江是贵州省第二大河流,流域遍布省东南部多个县市,其天然便利的水运条件曾被人们广泛利用,因而使之成为了省境东大门的重要交通通道。清水江航道的开发与利用,对清水江流域地区以及贵州省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作用。梳理其开发历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流域文明与贵州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多民族省份,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通过内涵挖掘并构建相应可行性政策,是贵州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入手,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探寻实现其内涵发展的有效策略,对贵州及类似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区域就已出现行政建置。明清时,贵州区域的社会经济急遽发展,贵阳、安顺、遵义、镇远等重要城市在规模和建置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贵州人口密集的城市。贵州建省以来,贵州区域城镇的兴起均与经济、政治、交通重心的出现、设置、转移直接关联。经济中心的形成发展促进了贵州区域城镇化的兴起。贵州城镇兴起的历程,对推进贵州区域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口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人口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视和提高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对加快贵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贵州省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又有特殊的地域性关联,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于深入分析。提高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省情又具有可持续性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8.
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其所掌握的数据信息,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的方向.根据2011年全国各省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5项指标数据,利用K—S检验法验证企业指标数据是否满足对数正态分布规律,且根据判断正态分布异常点的方法对15项指标中的异常数据进行识别.结果表明: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好,只有西藏、青海、江苏三省共4个指标未通过检验,需进一步核实未通过检验的指标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