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朝科举有汉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之分,汉进士科又分词赋和经义两科。本文主要考察了金朝不同时期汉进士科的授官制度及相关问题。金初实行"南北选",北榜进士释褐授官优于南选。海陵王贞元二年实行南北通选后,其授官制度才完全一致。世宗朝对进士授官制度略有调整,但大体上与唐、宋、辽制相似,一直实行到金亡。  相似文献   

2.
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 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  相似文献   

3.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行:兼官,指比本职低的兼职。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拜:初任命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迁:由一官调任另一官。转:同“迁”。除:再任某官。试:试任某官。摄:兼理,尤指暂兼。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知:同“判”。辟:招聘授官。选:量才授官。举:选拔。阎:任命。…  相似文献   

4.
《今日中学生》2010,(7):77-77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护:上级官员离职,  相似文献   

5.
说"拜"     
2006年高考全国卷和重庆卷都考查了文言实词"拜".全国卷设置的是正确选项,第8题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重庆卷设置的是不正确选项,第8题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那么"拜"字在什么情况下释义为"授官",什么情况下释义为"拜访",有无规律可循呢?下面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6.
正官职变动常见称谓一直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官职变动时都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表任职、授官的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相似文献   

7.
在唐朝建立及发展过程中,蕃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唐朝的册封或得以授官,安禄山就是典型代表。从"捉生将"到"员外左骑卫将军",安禄山完成了士兵到将军的转变;开元末至天宝初,更是一路急升,历任都督、刺史、经略使、节度使,对平卢、范阳地区的掌控壮大了他的军事实力。此外,安禄山还曾被授为大将军、御史大夫等,也是唐史上首位由节度使封王的人。以上封授事件是唐朝蕃将制度官爵制度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贾岛举进士与遭贬考辨 苏绛《贾公墓志铭》云:“穿杨未中,遽罹飞谤,解褐责授遂州长江县主簿。”这段话颇费解,盖作者或有所讳,未便把话说透,有意布了一层迷雾,令人有扑朔迷离之感。今之学者,一般都认为贾岛因遭飞谤,未能考取进士,并被贬为遂州长江县主簿。这种解释,考之唐代仕官制度,于理未安。按唐制进士第后,解褐授官,一般都为九品。作京官即为秘书省校书郎;地方官即为主簿,县尉。走科举道路的人,极难解褐授官。即已举进士,还要经过铨选,方能授官。贾岛既未举进士,又遭飞谤,何以反解褐授官?未举进士而授官,则已属例外,对贾岛来说,可谓侥幸之至,何以言责?  相似文献   

9.
一在我国清朝初年,河东出了一位被诗坛誉为“诗仙””的诗人──吴雯。但历来文学史家对吴雯和他的诗作似未拾予足够的注意。迸一步开展对昊雯的研究,天疑财补充文孛史的阙失和保入开掘河东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一定的意义。吴雯,宁天章,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生于江阳。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其父吴允升授蒲州学正,遂举家移居蒲州。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吴允升中迸土。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正月卒于官。卒后授临颖知县。当时昊雯家中尚有祖母及母刘氏。雯为长子,其弟三人昊商、呆露、呆霞及妹均尚孤弱,天力回原籍,遂定…  相似文献   

10.
真诚如金     
宋朝丞相张知白向朝廷推荐年轻的晏殊,正逢真宗皇帝殿试,就命令晏殊参加考试。晏殊见到试题后说:"这首赋我在十天前已作过,请皇上另出试题。"他的诚实博得了真宗的喜爱。之后,晏殊担任了官职。有一天,太子东宫缺官,内廷批示授晏殊担任,主事官不知道是何原因。  相似文献   

11.
明末名臣黄道周虽没有完整系统的军事著作,但以一介书生积极参与军国大计,多次上疏,要求改革朝政,整顿军事,在军饷、兵制、练兵、用兵、选将等方面提出许多独到的军事主张,试图实现其强兵济民、巩固明王朝统治的治国理想。在民族危亡之际,黄道周毅然出师抗清,进行了短暂的军事实践,最后以身殉国。虽然其军事思想与行动最终未能挽救明王朝覆亡的命运,但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汤斌是商丘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廉吏和理学大师,一生“学术师洙泗,政事慕唐虞”。其哲学思想“笃守程朱,亦不簿王守仁”,“折衷于程朱和陆王两派之间而近于陆王”,在中原和我国文化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闽侯人许珌亲历了明清政权的鼎革,身为崇祯十二年乡试取得功名的待售士子,清初仕途多磨难,屡不得去谒。康熙四年方被选授安定知县,二年余旋被罢官。后因贫寓居安定及临洮二地,终生未能回归故里。许劝亲眼目睹了康熙初年甘肃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并在其诗文中多有载录,这些诗文多收录于其诗文集《许铁堂诗稿》中。结合该诗文集对许珌宦寓陇上之事略进行述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论屈大均“逃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大均生活于明末清初,是“岭南三大家”之一。他“逃禅”又返儒,具有儒、僧、侠、官多重身份,屈大均的“逃禅”拥有内在与外在等诸多因素,其中,时代,历史及修习等显居主导地位,在清廷的高压政策下,屈大均选择“逃禅”并非贪生怕死,可以说,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潜心研佛,而是借“逃禅”为名行抗清复明之实。后来复明涉茫,屈大均仍未泯灭心中的祁愿。在某种意义上说,屈大均的“逃禅”暗寓他具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但与其强烈的爱国精神相比,则显然为小巫大巫之辨。  相似文献   

15.
王士稹是清代诗坛著名诗人,对清代诗风产生过重要影响.王士稹所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著名的仕宦家族,其家族有着良好的门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家族诗歌文化尤为兴盛.家族诗歌文化对王士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族的文化风尚是王士稹“神韵说”形成的夙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出降满清,做了"贰臣",过后他又不能自安,晚年为抗清复明活动极力奔走。钱谦益曾为"贰臣"的复杂心态对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在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大型组诗《后秋兴》诗中时时流露出愧疚颓靡之意。文章对钱谦益的"贰臣"心魔和《后秋兴》诗文本进行解读,对《后秋兴》大型组诗的创作中"贰臣"心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明代文学家张含,出身官宦,少年得志,20多岁获得诗名.中举后却七试春闱不第,退居家乡云南永昌,将一生精力放在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上,对云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活跃于学坛的一位著名理学家。清朝入关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乡间,以耕读著述名世。张履祥治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以后通过阅读朱熹的《近思录》等书,且痛绝于王学末流的积弊,遂尽弃王学,归于程朱,成为清初程朱理学营垒中的一员骁将。尽管他未显达于仕途,始终是一名隐居乡里的布衣之士,但他关于理学的阐扬对于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清代理学士人的高度评价,以至把他推崇为与陆陇其并列的儒学道统的“传道人”。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云诡波谲新旧转换之际,词学领域亦是观念胚变,词派酝酿兴盛,词人词评风云迭起。广陵词群领袖王士禛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代的宋词学或发表见解和看法,或亲身模拟与追和,而晏欧词作为宋词学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评议学习探讨的对象。这些研究评判活动,汇成清初晏欧词研究的重要部分,亦可一瞥当时词学风尚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著名的画家,是清初四僧之一,明王室的后裔,由于坚持自己对明朝的忠贞思想,所以在清代不愿仕官,一直隐居在山林,以绘画来抒发自己情感,是典型的文人画,一生画了大量的作品,但是他笔下的形象非常个性,充满了自己的悲情,是一个创新的画家,其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试图从他不平凡的人生来探析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