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对先秦时期代词“其”的性质的认识,传统的看法是,“其”主要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但同时兼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周法高,黄盛璋,杨伯峻和何乐士等等。对“其”的句法功能认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认为“其”不但可作定语,也可以作主语,持此说的有黄盛璋,朱声琦,吴辛丑等。《孟子》中“其”的使用情况如何?本文通过对《孟子》中586例(含引文12例)“其”的使用情况调查,具体描述“其”的语法、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2.
“女(汝)”“而”“尔”“乃”“子”是先秦《尚书》《左传》《孟子》《荀子》等文献中主要的对称代词。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对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3.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4.
《孟子》中"然"字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孟子》中的“然”字做了穷尽分析,《孟子》中的“然”有以下几种用法:1.动词;2.指示代词;3.助词;4.词尾;5.应答副词;6.连词。这几种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链条。通过“然”在《孟子》中的共时分布可以分析它的各种用法在演变过程中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人称代词繁复,《孟子》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来说明《孟子》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内部诸代词间的关系,同时也对两类代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孟子》中612个“者”字的具体分析,初步明晰了《孟子》一书中405个代词“者”字的词组构成类型以及构成词组后在句子当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中的“自”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词,书证极富。据统计,《论语》凡20见,《孟子》凡76见,《左传》凡200见,《韩非子》凡221见。“自”使用范围大,使用频率高,兼有代、副、介、连诸词性。从马建忠开始,学者们就非常注意“自”在句中的复指作用,故通常称之为“复指代词”,归入“人称代词”一类。但在使用中,它与一般的人称代词又有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进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分析讨论,以期对其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有一定的揭示,并为进一步研究先秦人称代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进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分析讨论,以期对其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有一定的揭示,并为进一步研究先秦人称代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孟子》中“之”字的使用情况从语法功能、语用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孟子》中的“之”字几乎包含了它的语法语用特点,即大部分充当宾语,少数充当定语,语用功能主要是标记和回指。  相似文献   

12.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孟子》词典归纳出《孟子》正文中“为”字的五种用法,即动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词。本文在进行数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用法作分类研究,总结其句法结构,试图探究每种词性的语法特点和表义功能,以期管窥战国中期“为”字的使用及特点,更好地理解《孟子》文本。  相似文献   

14.
同其他虚词一样,在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中,“而”字的使用,是一重要的语法手段.它主要用作连词,其次用作语气词、代词,特殊情况下用作副词.“而”字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相当灵活.它既能帮助作者精确地表达语义逻辑关系,又能帮助作者传神地表情达意.《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所表现的孟子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晓之以利害得失的语言艺术,也有“而”字的功劳.此文有二十几个句子使用了“而”字,其中用作连词的18个,用作语气词的2个,用作副词的2个.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并适当地进行扩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然"的词义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孟子》中“然”的用法,并比较其它上古典籍中“然”的用例,来说明“然”字在古汉语中用作转折连词和词尾等用法都与“然”的代词意义“这样”及“然”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通行版的《老子》一书中,第一人称代词共有两个:“我”和“吾”,它们在数量与使用频率、指称单复数、语法功能和通用性这四个方面存在诸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些异同之处正是研究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