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分析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制约因素,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向互融”专创融合模式。一方面,从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改革专业教育模式,把“双创”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从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平台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将专业教育融入“双创”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2.
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示SEDCAR教学模式在双创团体辅导中的应用案例。通过创建学习情境、小组协作探讨、知识系统构建、个体应用检验与修正、推动反思与内化等教学环节,使双创教育紧密依托专业,实现专创融合,激发零基础学生产生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结合大健康产业背景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非综合类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双融合"视角下,以"三教"教育理念和"创意——创新——创业——创客"核心逻辑构建应用型高校双创培养模式,并基于专创融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立体互联的实施路径,对双创教育"双融合"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创融合是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出真正承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文章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专业群"专创融合"中存在的专业建设未能满足区域产业创新需求、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度不高、专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双创共享实训基地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基于产教融合的深化高职新商科专业群"专创融合"的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了市场营销专业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简述了市场营销专业“专创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建议,应尽快构建以双创导向的人才课程体系和人才教学模式,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双向深度有机融合。并简要介绍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郎振红 《大学教育》2019,(2):165-168
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对双创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提升大学生双创技能的关键要素,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双创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开发技能,广博扎实的双创理论和持续开拓的"双创"能力,较强的双创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良好的思想解压能力和高效的心理疏导能力。可以通过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努力加强多方协同合作与创新,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主动参与各类学习培训活动来提升创新创业型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产业升级迭代,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首要问题。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现状、存在问题,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一体两翼三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解决了专创融合教育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了产教、专创双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体,高职院校应将专创融合作为“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培养学生具有开创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体系脱节、评价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更新“包容开放”的专创融合教育理念;组建“跨界融合”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打造“教赛研一体、科教创贯通”的专创融合教学体系;引入“创新多元”的专创融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专创融合"是当前高校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教育改革重点。该文以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创新创业实验室近10年的实践探索为基础,结合国内创新创业实验室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双创实验室发展动能的主要因素。从"专创融合"的视角,提出了基于PBL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发展框架。以专业为依托,充分整合双创资源,深化"双师双导"在育人过程中的业务协同与顶层引领,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从结网建构到转化创造的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专创融合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创业的重要措施.分析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创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提出从教学理念、教学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力求将双创教育全方位根植到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导致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和设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索一种融合传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增强了专业教育的实际应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成功的创业需要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培养综合素质型技能人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推进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从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探析二者融合模式,为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的双创教育提供改革思路,为培养专业型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在此基础上,结合辽宁平面设计市场环境以及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众人平面设计工作室”为例,介绍该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中平面技能领域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和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仍不同程度存在脱离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式、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打造既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又具备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方法、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融关系,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现状出发,指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图书馆信息服务来支撑,并提出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创新创业培训模式、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等路径,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经被普通高校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开放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意义重大,而且在学生、教师、家庭等几方面较之普通高校更有优势。根据开放大学的特点构建由课程体系、能力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开放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时代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毕业生多元就业、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教师、学生和高职学校三元主体的深入剖析,可知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内涵把握不清、积极性激发不畅、教育改革实效不佳等问题。据此,以金融类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为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成、组织框架创设等四方面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下高职高水平建设的核心议题,新时代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提质升级,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共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学以成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三个新要求。但目前面临社会狭隘的价值取向,阻滞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高职广普式的育人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单一主体滞后的顶层设计,导致了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导师队伍的结构性缺陷,离散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等现实困窘。高职院校应建立文化自信,以文化引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铸魂育人;升级育人模式,以高质量为导向开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阶段;强化多元育人,以产教共同体服务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建设;优化导师结构,以优质的导师队伍夯实创新创业教育根基,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