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2008~2011年公开发表的与武术文化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分析,从武术文化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武术文化的传播、保护与传承、地域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教育、武术文化产业方面对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了解近年来武术文化研究的状况,并对未来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发现,近年来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2008-2011年传统武术研究类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在传统武术历史研究中,从历史学视野研究了先秦、明清、民国武术和武术流派的发展;在武术文化研究中,从文化视野探讨了武术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播、器械文化、侠文化。第二,在地域武术研究中,以文化地理学之视角促进了地域武术研究;在太极拳研究中,从历史发展、文化形态、健身...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8年到2011年武术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等内容分析,武术史学研究在史学基础方法、源流考证、历史综述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有自身发展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该时期武术历史研究主要领域有武术史学方法、武术拳种源流和人物历史考证研究、武术典籍文献和版本史学的研究、地域武术的历史研究、武术历史专著的评论...  相似文献   

4.
武术历史与文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地域式文化研究为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分析工具;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能够承担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的良性表达这一巨任,摆脱武术是"文化遗产"的静态发展模式,而呈现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继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武术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系统分支,将搭建起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给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地域武术文化是指通常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既包括人民主体在武术实践活动的对象性结果,也包括人民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武术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分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综述,得出人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在简述武术传播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2008-2011年武术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本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武术传播者、武术传播内容、武术传播途径、武术国际传播、武术与国外武技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一些武术拳种流派的针对性研究上,其中,尤其在武术国际传播、武术网络传播、武术影视传播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  相似文献   

7.
燕赵武术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燕赵地域内发生、存在的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视角对于燕赵武术文化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独特资源、内在特征、文化优势等方面的综合解读,分析燕赵武术文化特征及其历史成因,论述燕赵武术文化历史悠久的开新传统和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梳理燕赵武术文化刚健有为、尚武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归纳并阐释燕赵武术清代以降所表现出的"引领中国武术浪潮"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虽然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框架体系已经孕育萌发,但其支撑性原理有待进一步构建与论证。为避免重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遇尴尬,如何理性把握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立场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以观照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视角,通过对文献的历史梳理与理论辨析,提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路。研究结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探索已经从对武术本体的认知转向地域武术文化的全面构架;只有将文化多样性与先进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构筑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应建立核心区域武术文化概念,并以拳种运动风格跨度、器械练习偏重、习武方式、节庆演武方式、练功服饰、习武场地等六方面为标准,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划分为南方、北方、西部三个区域,进而表达统一标准体系下的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差异性;文化时空特性决定了当代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重心应将地域武术文化特色与武术文化产业相结合;保持世界大视野与文化自觉,才能建立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为研究对象,从武术各个地域不同拳种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探讨武术的传播。基于武术发展的地域优势应有针对性的强其所强,有目的性的促其发展。结论指出:武术需要百花齐放方能让经典永存,应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作为传播的技术内容,将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意义作为理论内容;通过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拳种的现存资源,扩充教学资料。旨为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的构建选择一条可行之路的同时,也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以及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关东武术文化的构建路径及其过程进行研究,关东武术文化是以本土的骑射文化为框架构建而成的,其表现为一种强调命中致远、注重实用的武术文化特征。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关东地域的武术拳种通过军队、护院、镖行以及民间结社等多种途径在关东地域进行传播,使得关东武术在保留原有注重技击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关东武术与外界的交流和拳种的丰富,促进了关东武术由"崇尚力勇"向"术力并举"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章文站在新时期峨眉地域文化大发展和峨眉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对峨眉武术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峨眉地域文化和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可继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寻找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着重阐明了峨眉地域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儒释道文化特点、名山文化特点、武侠文化特点和养生文化特点等地域性特点,指出了在峨眉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继承、传播和发展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借此推动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秦晋地域范围内,历史凝结成的人群中与武术有关的文化事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将田野调查与地方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有机结合,以多个主题考察、展示、论证了秦晋武术文化的重心与亮点,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秦晋武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藉由秦晋武术文化宏博内蕴的发掘而获得对秦晋武术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从时间序列梳理了秦晋武术文化的沿革、由空间结构分析了秦晋地域流传主要拳种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特定地域文化的联系,并剖析了秦晋拳种的由来与传习途径、秦晋武术文化得以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完成了秦晋本体武术文化的整体性观照.在此基础上,选取陕西红拳、太谷形意拳和洪洞通背拳这三大秦晋典型拳种进行了个案的、近距离地观察与多元解读.军旅武术文化和民间武术文化一度交相辉映,在探讨秦晋地域恢弘雄健的军旅武术文化后,对秦晋歌舞百戏中的武术因子进行了文化诠释,并选取温曲武秧歌、孟县武社火等活态文化作了个案解析.最后,从较能反映秦晋武术文化精神的尚武精神和武德传统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秦晋武魂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武术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武术文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武术流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形象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南北武术差异.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原、荆楚等地域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移民促进了地域武术之间的交汇、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巴蜀、岭南等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应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征对于地域武术的整体风格影响同样显著,齐鲁武术因为处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而深蕴教化和德行内涵,吴越作为近代中华文化发展先行地区的特点则使得吴越武术应时而动,成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全新的战略主题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考证及资料阐释分析,邺都武术文化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论认为: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安阳邺下寺院与少林寺之间无论是在佛教还是在武术交流传播等方面均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梳理和研究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梅山武术是流传在湖南新化一带的民间武术拳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打造“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梅山武术文化应为新化新农村建设服务。文章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统地域特色、梅山武术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化功能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典型的荆蛮文化特征,梅山武术文化发展促进了当地村落村民的社会化成长,调控、整合了当地村落组织结构,传递了当地本土文化。研究发现:社会冲突的频繁发生、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自然地理环境的依附、外来文化的介入和融合是影响梅山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回顾学校武术教育历史及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比较,结果认为:武术与体育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及学科属性,二者在学科地位上应是并行而非兼容的关系.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武术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学校教育对于武术的传播发展关系重大,必须强化武术学科意识才能更好地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促进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武术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武术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武术自身内部结构体系(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武术向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对人、对社会的影响上。弘扬武德,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是武术向外传播与推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津门武术》以天津地域武术为线索,系统的分析了天津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等对武术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全书共九章分别就津门武术发展的轨迹,众多的武术组织,天津特色武术流派,天津重点武术人物,天津的武侠小说创作及民间武术轶事以及《大公报》与土洋体育之争,第一届民运会的成功举办,天穆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天津武术的地域文化定位等等,天津武术在其形成上因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人文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特色,用杨教授的话来说:形成了“文化孤岛”独立的文化区,表现“吸纳性极强而辐射性太弱”的特点致使其独具特色,内容丰厚的天津武术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此书的撰写完成可谓是对天津这个独立的文化区的武术文化特色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为天津这片地域武术的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动漫的视角探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针对当前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及现状,提出武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武术动漫,并具体阐述武术融入动漫的优势和动漫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拓展武术文化传播的空间,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宏观层面构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立"字研究模式:按照文化区、研究内容及影响因子划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区和亚区;以文化为侧重点梳理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遵循技术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的原则对典型拳种进行个案研究;归纳和概括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现象和特征;运用地理环境的理论分析影响地域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