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参加第11届全运会的104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一般自我效能与自我设限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竞赛压力与性别、运动项目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自我设限倾向越弱.(2)竞赛压力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最著性的调节作用.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增高,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3)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运动项目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性的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提高,集体项目特征对运动员个体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且这一调节作用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讨我国女篮运动员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和应激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被试来自参加2007年WCBA联赛的10支队伍,共120名.区段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女篮运动员集中处理问题应对和回避应对方式主要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2)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运动员直接应激应对方式的采用具有一定的直接预测作用;3)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人格特质和直接应激应对方式具有中介作用;4)所在球队上赛季名次对运动员采用集中处理情绪应对和回避应对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hoking"过程理论和以往研究结论,为建立"Choking"心理机制的概念模型,通过对11名专业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在人为设置压力情景下获得的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 8.54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应对、个人自我意识、竞赛特质焦虑、期待取胜和自我效能感是"Choking"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能有效预测"Choking"现象的发生;(2)竞赛特质焦虑、期待取胜、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对回避应对方式产生显著性效应;(3)积极应对与回避应对均不是外源变量产生"Choking"现象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82名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与统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运动员自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控制均可显著预测攻击行为;(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在自尊与运动员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通过SEM拟合度验证,有效支持了一般情绪攻击性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程度。  相似文献   

5.
自我管理一直是高校运动员有效平衡学习、训练和生活的能力,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目标的必要途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运动成就目标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自我管理中的时间管理、学习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健康管理、绩效管理及激励管理八个维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并与自我效能感及运动成就的三个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运动成就中的任务目标、自我关联目标及他人关联目标三个维度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自我管理与运动成就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管理不仅能直接影响其运动成就,而且可以通过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运动成就。建议:高校要因材施教,从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出发,改善高校的管理环境,在促进高水平运动员自我管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获得优异竞赛成绩。  相似文献   

6.
武术运动员赛前情绪及临场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8名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运动员的赛前情绪状态及其临场应激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名次前列的武术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社会期待焦虑得分低于名次后列的运动员,且其与比赛名次呈显著相关,而在自信心与躯体焦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与比赛名次也不存在显著相关,赛前情绪是影响训练水平与比赛成绩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名次前列与后列运动员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4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均有采用,但前者在采用进攻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均高于后者,而在采用回避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则是大部分都低于后者,赛前情绪各因子与临场应激应对方式各因子呈一定相关,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认知-情感调控训练法、模拟应激训练法、放松训练法与控制点训练法等是几种可以改善赛前情绪状态及临场应激应对方式的有效方法与手段;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不仅是单纯的竞技技术训练,还应包括必要的、系统的心理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法应根据具体运动员在各训练阶段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组合,使能发挥最大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省级专业运动队考察运动员的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特点。方法:运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田径队、皮划艇和赛艇队、羽毛球队、跳水队和射击队等不同项目运动员169名。结果:1)不同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压力情境中(尤其在生活和就业情境)的应激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皮划艇和赛艇队运动员在许多压力源上的应激水平都显著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2)不同项目运动员使用的应对方式也有显著差异,如跳水运动员使用主动应对的得分显著低于田径运动员和皮划艇及赛艇队运动员,但其情绪应对得分则显著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3)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除了主动应对,在学习压力情境下,运动员还较多使用支持应对和超越应对;而在身心压力情境下,运动员则较多使用情绪应对。结论:不同项目运动员采用的应对策略与其面临的特定压力情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运用质性研究法,分析、归纳羽毛球运动员比赛压力源和应对策略,为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的比赛情绪管理提供研究依据.以14名中国羽毛球队运动员的比赛总结为研究资料,通过码号登录、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分别得到赛前压力源与应对策略、临场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的一级与二级编码主题.主题分析的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赛前压力来自于比赛结果期望和自我状态、能力感之间的心理差异,趋近应对和回避应对是赛前应对的2个策略;运动员的临场压力来自对每一球的直接结果期望和阻碍期望实现的压力反应与逆境挑战的心理冲突,应对临场压力的主要策略是战术应用、临场变化和争取暂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与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应激应对方式、自主平衡调节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运动等级较高的运动员的个人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会明显低于其他水平运动员。健将级的女子摔跤训动员面对比赛时,应激应对方式,自我平衡能力均优于国家一级的女子摔跤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男子足球运动员的乐观、悲观倾向与运动状态自信的关系以及竞赛压力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乐观倾向、悲观倾向既相对独立又显著相关,在男子运动员个体运动状态自信的变异中,乐观倾向具有保护性作用.悲观倾向具有破坏性作用,比较而言,悲观倾向的消极作用比乐观倾向的保护性作用更强.(2)竞赛压力是结果期待倾向与运动状态自信的显著调节因素,主要作用表现为随着压力水平的增高,乐观倾向对状态自信的保护意义具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心理、生理疲劳和应对方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测量法跟踪调查了33名游泳运动员6周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生理疲劳和应对方式,目的是为教练员科学进行大负荷训练提供心理和生理依据。结果显示,POMS量表和10项自我陈述测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疲劳;训练中最高心率、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生理疲劳;在大负荷训练感受中,女运动员精神疲倦显著高于男运动员;面对大负荷训练的疲劳,男运动员倾向于采用自我激励、转移注意力和解决问题及逃避等应对方式;女运动员则倾向于采用自责、宣泄、寻求支持和幻想及逃避等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运动员应激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应激、应对有关理论在体育领域内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认为:专门针对运动员的应激、应对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运动员较为突出的应激源为人际关系、运动受伤和比赛失利;情境因素对应激应对策略的影响还有待研究;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运动员的焦虑呈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负相关,但在某些应激情境下,逃避行为对降低焦虑程度有积极的短期效用;未来的研究趋势包括应激、应对测量工具的开发和认知评价的干预研究及应激应对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定向运动员反应认知方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7名中国定向运动员(男30名,女27名)反应认知方式的测试与分析,发现定向运动员的反应认知方式主要为慢而准确型、快而不准确型和快而准确型,以慢而准确型为主。优秀与一般定向运动员反应认知方式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准确性上,优秀运动员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一般运动员。优秀定向运动员的反应认知方式主要为慢而准确型和快而准确型。定向运动可能具有要求运动员反应认知方式以准确为主要目标的特征。反应认知方式测试与评价可用于定向运动员的选材、个性化教学与训练。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对其赛前焦虑和心理疲劳的影响,采用应对自我效能问卷、赛前焦虑问卷和心理疲劳问卷对243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对其赛前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2)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对自我效能对其心理疲劳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因此,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应掌握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其应对自我效能,进而降低其焦虑程度和心理疲劳水平。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运动员应付方式和应付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个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年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男运动员更多地选择“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付方式,女运动员倾向于选择“幻想”、“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两性之间的应付策略分化明显。在应付效能方面,较大年龄组的运动员在应付方式的选择和应付效能的和谐方面比较小年龄组好,但其和谐的内在机制同样存在着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ways in which coping style and situational appraisals are related to the consistency of using approach and avoidance coping strategies for skilled Australian basketball referees (n = 133) after three game-related stressful events. The events, ‘making a mistake’, ‘aggressive reactions by coaches or players’ and ‘presence of important others’, were determined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sources of acute stress among basketball officials.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referees exhibited consistent avoidance, but not approach, coping styles; they used more avoidance than approach strategies; and they perceived stress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pproach,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voidance, coping strategi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perceptions of stress (i.e. situational appraisals), controllability and coping styles among moderately and highly skilled basketball referees.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oping with acute stress in basketball officiat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We explored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the Theory of Challenge and Threat States in Athletes (TCTSA) using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One hundred and seventy-seven collegiate athletes indicated how they typically approached an important competition on measures of self-efficacy, perceived control, achievement goals, emotional states and interpretation of emotional states. Participants also indicated to what extent they typically perceived the important competition as a challenge and/or a threa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perception of challenge was not predicted by any of the cognitive components. A perception of threat was positively predicted by avoidance goals and negatively predicted by self-efficacy and approach goals. Both challenge and threat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anxiety.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an avoidance orientation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potentially negative constructs such as anxiety, threat and dejection. The findings may suggest that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focus on reducing an avoidance orientation, however the result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in applied settings, as this study did not examine how the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s exactly influences sport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provided partial support for the TCTSA with stronger support for proposed relationships with threat rather than challenge state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