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诗歌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登上中国诗坛。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诗歌观念下,新生代诗人采用能指回归、口语化、叙事化三种诗歌语言策略,来反叛朦胧诗所指扩大化、抒情化、技巧化、贵族气十足的诗歌语言。新生代诗人的反叛,客观上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并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朱湘在诗歌翻译上颇具有代表性。本文试图从节奏形式、主题开掘、意境营造、叙事方式等诸方面寻出他们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印迹,以此来考察诗歌翻译对新诗建设的影响。正是这种翻译活动促使新月派诗人认识到传统诗歌的合理成分,新诗开始了全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新诗建设的话题更多地为人关注。新诗建设话题很多,形式建设无疑是其中的热门话题。最近两年,多地举行学术研讨会;《诗探索》开设理论专栏,专题讨论新诗形式建设问题。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于2018年6月在重庆举行,来自安徽、陕西、江苏、福建、四川以及重庆等地50余名学者和诗人参加学术研讨,从多角度就新诗形式建设问题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4.
《亲爱的土地》、《铁的子弟兵》和《戎冠秀》是田间抗战后期写的三首叙事长诗,立意为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树立诗碑,热情讴歌了敌后根据地抗战军民的英雄业绩,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战斗者形象,为中国新诗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重庆文学史:建构的必要和可能重庆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后新诗潮与重庆诗歌创作重庆诗坛的新生代《红岩》与重庆文学黄济人创作论傅天琳创作论唐宋诗人与夔州重庆文学史选题拔要  相似文献   

6.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随着"抗战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的诗歌创作和各项诗歌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貌。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童真美感在整个桂林文化城诗坛上绽放出奇光异彩。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儿童诗歌的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抗战时期的儿童,描写儿童生活、思想,反映抗战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为桂林文化城诗坛增光添彩,丰富了桂林文化城诗坛,推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新诗界出现了震灾诗热潮,很多新诗诗人放弃了个人化写作,把写震灾诗当成诗人特有的救灾方式.诗人博客、诗歌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和诗歌论坛与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震灾诗的创作与传播.新诗的抒情功能和宣传功能受到高度重视,新诗在抚慰心灵、凝聚人心及宣传救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诗人的写作方式发现了巨变,出现了诗人与记者、诗歌与新闻互动现象.受情感和时效的影响,出现了情感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写作策略,诗人通常采用了"歌唱"和"直写"的方式,缩小了新诗与读者的距离,使新诗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导致了一些震灾诗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不足.一些诗人在写作时间上的"滞后"和认真修改保证了震灾诗的质量.震灾诗运动提高了新诗和新诗诗人的声誉,也暴露了新诗存在的问题,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退潮之后。新诗从先锋诗歌开始从公共的宏大叙事转入日常的生活叙事,转入诗人的生命自身,转入日常生活自身,在近年呈现出一种日常性、叙事性和沉沦性特征。但是,诗歌应该张扬超越之维,未来之维。  相似文献   

9.
在90年代以来诗歌"边缘化"加剧的处境之下,在重庆新诗理论界"新诗二次革命"理念、"三大重建"方向的推动下,重庆新诗在艰难跋涉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6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李元胜、冉冉、冉仲景、唐力、王顺彬、李尚朝、冬婴等的诗歌创作,以"写作的自觉"(即诗人在诗歌的美学趣味、语言和文体意识等诸方面的自觉)和"自觉的写作"(即在写作之先即已趋向完成的诗人对自我的精神定位与价值确认的写作)而各具特色、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臧克家 ,山东诸城人。诗人。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 ,开始接触新文艺。喜欢读新诗 ,经常吟诵郭沫若、冰心、冯至等诗人的作品 ,“也读泰戈尔的诗和日本的俳句。”(《我与新诗》)1930年入青岛大学中文系 ,又读了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读闻一多的《死水》 ,“改变了我在中学时代对新诗形式问题的看法。”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诗创造》、《文汇月刊》。1949年后 ,先后任华北大学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等。一生“爱读书 ,爱买书” ,与书为邻 ,与古人为友。认为读书于创作十分…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是新诗诗人中有杰出成就的一位,他创作了<红烛>、<死水>等思想境界高,艺术水平杰出的大批优秀新诗作品,理论上也有杰出建树.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爱国诗人,对艺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倡导新诗格律,为新诗艺术建设起了开拓性作用.他对新诗艺术的贡献,在新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的先锋诗歌重视诗体现代性的探索。其诗体建设的理论主要是历史意识、叙事意识和语言意识等,从而促使新诗的写作动机、写作姿态、写作策略和写作风格发生深刻变化。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有诗体实验性的尝试,如走向宣叙调性、走向反讽文本、走向语感诗体、走向叙事形态等。这种理论和创作上的诗体探索,同先锋诗人在特定年代里寻求新的写作精神有关,它的意义就是新诗创作由共名走向无名,把新诗写作建立在一种更为独立、沉潜的"个人"的基石之上。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歌在内外各种因素的交困下而产生了质的突变,中国新诗发展出现了断裂的局面,诗歌从中心走向边缘,诗人受到了新诗发展以来的最大冷落和寂寞。面对诗歌生态的巨变,诗人队伍严重分化与解体,诗人的诗写态度、诗写观念、诗写内容的全面转型,断裂转型后的中国新诗遭遇了新诗发展以来的最大尴尬与危机,由此关于新诗的反思也悄然进行。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是中国新诗艺术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三诗人在创立新诗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手法,扩大与加强新诗艺术表现力方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以各自独创的、精美的诗艺在姹紫嫣红的新诗园地里异彩纷呈,斗艳争奇,各臻其妙.通过抒情方式、形象创造、艺术形式和修辞手法等几方面对三诗人的诗歌艺术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诗人各自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对他们的诗歌艺术的深刻影响,同时从中也可看出新诗艺术发展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15.
陈铨在诗集《哀梦影》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叙事空间,分别是充满诗意的地理空间、孤独感伤的心理空间、色彩鲜明的图像空间。三种不同空间的互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陈铨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祈盼。陈铨在《哀梦影》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飞扬的灵感,也为诗歌涂上浓郁的个人的情感色彩和理想色彩,呈现出另一种抗战新诗。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的熊熊火光,把苍茫神州的民族意识照亮,给桂林诗坛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壮丽和辉煌。桂林文化城6年,云集诗人700多,出版诗集90余册,使“山水甲天下”的名城成为一座空前繁荣的红色诗城。抗战的烽火战场孕育了诗人们的诗情,爱国主义的英雄主义思想感情奏响了桂林文化城诗坛上格调高昂的抗战旋律。桂林文化城的诗歌创作,不仅品种、产量多,而且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自由体诗,主宰了当时的诗坛,这是时代的要求和新诗发展历史的必然。既有传统手法,也有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的象征手法;各呈丰姿,各显异态,五光十色,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17.
唐晚年以丰富的创作实践 ,实现他对新诗格律的艺术追求。音组排列纯熟 ,与他明静的诗风相得益彰。十四行体使固定形式增加韧性和弹性 ,适宜自然流畅地叙事抒情。长篇叙事格律诗体制宏伟 ,长达 15 0 0行 ,诗节、韵式变化自如 ,音组长度和排列参差有致 ,表现出娴熟的艺术技巧。唐晚年结出的大量“最成熟的果实” ,既是诗人旺盛艺术生命的奇观 ,又是中国新诗艺苑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18.
由于20世纪,特别是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革命的浪漫时代,新诗诗人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很容易与浪漫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浪漫主义思潮流行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成为对新诗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外国诗歌流派。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浪漫主义诗歌本身,也源于新诗诗人对浪漫主义诗歌的“误读”。新诗诗人夸大了浪漫主义诗歌从抒情内容到体形式上对传统的颠覆作用,特别是夸大了诗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和诗体方式的“自由性”,助长了新诗诗人在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上对“自由”的过度追求,特别是误以为诗体的大解放是浪漫主义最显的一个特点,严重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1930—1937年间的左翼诗歌是"皈依"政治和现实的诗歌。左翼诗歌是乱世之悲乃至亡国之悲的直接抒发或隐喻表达,左翼诗人不仅表现了下层民众的苦难遭际和反抗意识,还彰显了他们心中的愤懑之情和先锋锐气。抗战激情的大爆发、民众民族情绪的全面提升和诗人对文学工具理性的强烈认同,令日趋式微的白话新诗重新焕发出了青春和激情。左翼诗歌中也充满了因民族国家危机的加重而衍生出来的忧患之思。  相似文献   

20.
朗费罗作为美国第一个职业诗人,他的诗歌为我国新诗诗人所接受并译介,这是我国当时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因,同时他本人的诗歌特质和主张也契合我国当时诗歌革命的特点和宗旨。因为他的诗歌平实、淳朴、甜美,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又有人生哲理,这些为我国新诗诗人广为接受并对他们的新诗创作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影响,主要有新诗意识的启蒙、新诗创作技巧的借鉴和新诗题材、形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