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颜世进 《文教资料》2011,(30):90-91
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但近段时期以来.写作文却成了学生们的“头疼”大事,教师们常常束手无策,眼看着同学在那儿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恨不得马上给学生代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写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生活底蕴,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
很多小学生对于作文是非常“害怕”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使小学生不再对作文害怕,喜欢上写作文呢?本文从学生怕作文的原因入手.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朱东林 《语文天地》2010,(11):25-26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通常是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缺乏热情。学生作文,大多是为完成任务而作.是为应付高考而作。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就怕。有人宁愿多做一些数学题,也不愿写一篇作文。还有一些理科生认为写文章是文科生的事情.有人觉得花那么多力气才提高几分,真的不值得。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真情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提倡说真话、抒真情。它是作者心灵的歌唱。但如今很多同学一写作文就东拼西凑、生编硬造、缺少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力度不够。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写作时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杨玉霞 《学周刊C版》2014,(5):166-166
作文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件事.究其原因,学生多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总有一种情结.作文就是写名人。写大事,写崇高.写大气。可是,学生的人生经历少.分析问题的能力低.且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让他们来写呢?叶圣陶说过.作文即生活.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我觉得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让学生把眼光放低,形成一种意识.只要有生活,就一定有作文:生活本身千姿百态,作文必定丰富多彩;我的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我的作文也一定能够出类拔萃。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作文的教与学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作文难教、学生难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教者一般都会把责任推给学生.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基本功差、阅读量少、生活阅历不丰富造成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自问:到底是谁控制了学生的阅读量?是谁掐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是谁给学生增加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都明白:兴趣比书本更重要,能力实践比说教更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徐琳 《语文天地》2009,(5):30-31
“语文难教.作文难改”.说明了语文教学难在作文的批改。学生一直误以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学生写完了便完事。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而学生却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体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因而。造成了作文批改劳而少功、写作兴趣索然的现象。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变单一为多样,化被动为主动.做到“百家争鸣”.既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可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8.
孙红 《考试周刊》2010,(45):56-57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作文技能的训练和指导,忽视了创设和优化小学生作文的心理环境,以致出现了学生越写越怕、越写越厌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质量呢?文章作者尝试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愉快的心理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苗 《考试周刊》2013,(99):56-56
作者认为要改变学生无话可写、无情可抒这一作文现状,教师应当努力践行“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让作文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素材;作文命题要紧扣生活、紧贴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自由为文,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  相似文献   

10.
魏裕楼 《文教资料》2011,(34):92-94
学生学语文应该学到什么能力,当他们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忘掉之后,语文能力又是什么呢?口语交际、阅读和作文.这三项就是语文学习留给一个人最可宝贵的东西。作文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综合性反映,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否丰厚,学生阅读视野是否开阔,学生生活阅历是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细腻,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深刻。等等.所有这些在作文中都将得到很生动的体现。怎样引导学生点亮自己的作文呢?结合作文教学的最新理念,结合多年的作文指导实践,作者谈四点看法,抛z4-引玉.就教育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实施新课标,作文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考和高考分值也逐年上升。但目前的作文现状,对于学生而言,作文难写,一提作文就头疼;对老师而言,作文难教,一提教作文就心怵。这种现状的产生是有根源的,那就是教师缺乏对作文的反思和摸索,学生对作文认识不够,不能把握它的关键。针对这种现状,在几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以下三点心得。一、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作文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作艺术,缺乏良好的生活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瓶颈,因此,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突破瓶颈,必须让他们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情感淡漠。追其根源主要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缺乏真切的生活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通过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让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赋作文以生命的灵性、生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影响作文个性化表达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往往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因此,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千篇一律的作文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的问题非常突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猪怕年,鸡怕五,学生最怕星期五……”足见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少教师曾为此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怕”的根源在于学生们缺乏积累作文素材、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更缺乏写作的基本技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农村初中学生的负担,让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累?进而形成一种好的作文习惯并乐于写作呢?我认为“评”这一环节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深感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教学,而学生对于写作文也是非常烦恼.为了写而写.凑字数.应要求,于是无病呻吟、内容空乏成了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更觉作文课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喜欢作文、爱上写作呢?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陆瑞光 《学周刊C版》2011,(11):114-114
写作要有生活,生活离不开真情。文章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的真心.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说假话、说空话.如何克服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弊端,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呢?我的做法是:用心换心。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17.
习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体现了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的理念。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树立这种理念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思考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每时每刻,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怕作文,是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一到写作文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即使好不容易凑成了一篇两三百字的文章.也多是假话、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二是缺乏词语积累,所以有些内容充实的文章,却词汇缺乏、表达不生动。怎样改变这种现象?怎样使学生由怕作文到喜欢作文?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弊大于利。网络取代了书籍,大大小小的“屏幕”取代了厚厚薄薄的书籍,浅阅读泛滥。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文脉乱。怎样扭转这种作文现状呢?我以为,链接生活是唯一举措。  相似文献   

20.
“作文难.作文难.提到作文就心烦。”这句流传在校园多年的口头禅道出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心声。如何改变现状.寻找到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呢?本人通过多年的尝试.发现随文练笔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它是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选取内容精短、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进行练笔.把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这种练笔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