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针对“文革”体育史研究比较疏浅和薄弱的现状,烟台师院的傅砚农先生在《研究“文革”体育史的价值与条件初议》一文中,阐述了进行“文革”体育史研究的价值和已经具备的条件。(1)研究工作本身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文革”是建国后一个特...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知青"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其原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镇)青年学生以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的身份下乡到农村落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中,知青下乡成为了“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性质和意义发生了变化。 “文革”历时10年之久,这场浩劫使体育事业遭受了极其严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集邮活动进入到一个从自发到自为的新阶段,其主要的标志之一就集邮者自发成立的集邮组织出现,并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开展活动。“文革”后,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群众性集邮组织当属东城区文化馆支持成立的“业余集邮研究会”。1978年7月,由于王府井的中国邮票公司国内营业部恢复开业,北京的一些集邮者开始聚集在中国邮票公司门口,进行信息交流和邮票交换,经过“文革”浩劫后的集邮者开始有了一个公开的活动场所。北京的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历史上,“文革”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政治狂热、人心浮躁、物资缺乏,成为那一时期的特征。动乱年代留下的“文革”小报、红宝书、“文革”像章“文革”、票证、文革陶瓷等物品,成了那个年代的见证和记载,为人们所关注,收藏。  相似文献   

5.
李锦瑛 《收藏》2006,(9):102-103
在10年“文革”史上,“上海人民公社”是一个短命的临时权力机构,仪仅存活了18天。笔者专题收藏了一些与“上海人民公社”相关的纪念章、老报刊、美术摄影作品、文献资料等,从中可以窥见这个“文革”怪胎的只鳞片爪。  相似文献   

6.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7.
尕丁 《收藏》2006,(8):56-60
“文革”收藏品的历史意义 1966-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在中国右时10年,成为中华民族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革”一经发动,全国立即陷入大动乱,从一开始的破“四旧”,到后 来的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以至各行各业的“造反派”全面夺权,“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狂潮蔓延,使全国陷于空前的混乱之中。实践证明,“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必须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8.
杨才玉 《收藏》2006,(8):21-21
去年岁末.本刊编辑部在策划新一年的重大选题时,大家认为2006年是“文化大革命”发动40周年、结束30周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加之“文革”藏品也是当前民间收藏的一个热点,故决定在今年第8期开辟”文革”题材收藏专辑。此意一出.多方呼应,征文从四面八方涌来。但在这时,我们对自己的抉择却产生了犹豫是否明智?会不会把读者带人充满伤感、荆棘丛生、浓雾迷茫的是非之地.进而引火烧身?经过反复权衡,我们肯定了这个选题.并对专辑的命名、稿件的组合、内容的取舍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决定推出“‘文革’与收藏文化笔谈”.奉献给亲爱的读者,并接受各界人士的评判。  相似文献   

9.
“空前绝后”的收藏品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历时十年,成为中华民族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目前,在全国各地热衷收藏“文革”物品的收藏者为数众多,收藏品的门类和规模正不断扩大。各种宣传交流“文革”收藏品的民间小刊物也很多,在各地收藏品市场上,“文革”藏品几乎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收藏爱好  相似文献   

10.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文革”实寄封收集爱好者,目标是想收齐“文革”邮票和“编号”邮票自然实寄封大全套。经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说“任务”已完成百分之八、九十了,除个别高价票和高值票外,基本上都收集到了。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文革”时期的自然实寄封绝大多数邮票都是贴在信封的背面,而且邮戳不够清晰,想找一枚品相好、双戳清  相似文献   

12.
“文革”时期的邮资总付邮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特殊年代的风云变幻。附图是一种“文革”时期浙江某企业印发的邮资总付邮简,此简展开后的尺寸为17.5mm×15.5mm;正反两面均使用红色印刷——“文革”时代的色彩。展开后的邮简正面用线条分割为上下两部分,按线条对折后,稍加粘贴即成可供实寄的邮筒。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国后,公有制制瓷企业往往紧跟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生产大量当时政治形势需要的政治艺术瓷和有政治宣传意义的生活用瓷。如本人藏品中的“抗美援朝瓷”、“大跃进瓷”、“文革政治艺术瓷”、“文革标语口号瓷”、“文革领袖瓷像、瓷章”等等。“知青瓷”即是配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面开展,由全  相似文献   

14.
江兴文 《中国集邮》2000,(11):14-15
“中银错片”俗称“片蓝”,发行于1990年5月17日.至今已经十年了。“片蓝”,是“蓝军邮”、“一片红”后的又一枚被确认的新中国比较贵重的邮品,也是文革后20多年里惟一的一枚。  相似文献   

15.
“文革”后,人们给文革中那种放任自流,无组织纪律性的体育课,起用了一个“放羊”式的代名词,且沿用至今。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些不切实际,故为之辨析。其一,“放羊”式,顾名思义就是牧羊人放羊时的形式。然而一个牧羊人放羊总有其目的,归纳起来有二:其一,为了使羊得到光照与进食;第二,为了使羊充分得到活动,强身长体。一个有经验的牧羊手,放羊前已了解了牧羊的好地方,然  相似文献   

16.
“文革”前我市竞技水平处省内前茅。“文革”期间有所下降,“文革”后至80年代中期,又迅速恢复。在田径、游泳等8个项目上为省和国家培养、输送了马建平、杨青、齐建国、方敏等10多名著名运动员。曾获全国比赛前三名的奖牌近  相似文献   

17.
十六年前,我是一个中学生,即将到塞北高原“上山下乡”。震惊世界的“乒乓外交”发生了。中国乒乓球队因“文革”动乱间隔多年后重新参加世界锦标赛,接下班,美国乒乓球队旋风般地来到中国。小小银球,竟撞开了隔绝二十二年之久的中美两国正常交往的大门。当时,我每天都走到街头的阅报栏跟前,细细阅  相似文献   

18.
熊军 《收藏》2007,(1):161-161
“文革”中的1967年11月,民工修筑堤防在黄石西塞山道士洑山脚边取土时,发现了一个古钱币窖藏。黄石市文化局闻讯后,即派我去负责清理。当时窖藏发现后,哄抢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文物安全,我遂请当地驻军186部队派一个班负责护卫,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教育革命”始终是十年文革中喋喋不休的话题,教育领域也一直是文革的“重灾区”。文革末期,即1976年的9月6日毛泽东逝世的前夕,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编号为T.18的《工农兵上大学》邮票,作为对文化大革命“教育革命”成果的赞颂。在1998年发行“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之前,这套T.18居然一直是新中国邮票中惟一的一套反映高等教育的邮票。  相似文献   

20.
崔罾新 《收藏》2006,(8):61-63
“文革”瓷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革”瓷壶。“文革”瓷壶在制作过程中坚持“政治挂帅”,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精益求精,留下了鲜明的“红、光、亮”时代烙印。 “文革”瓷壶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国内各瓷厂生产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壶主要指有“文革”画面、语录或文字的,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的日用壶具。目前能搜集到的各类“文革”瓷壶中,以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庄里、福建德化、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浙江萧山等瓷厂生产的居多,也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