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总体上对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学再作透视,指出它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归结为文明的历史,并对文明的起源、成长和归宿作出了独特的诠释。尽管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学存在着许多重大缺陷,但他对文明形态所作的一些具体探讨不乏合理之处,有的堪称精彩独特。  相似文献   

2.
汤因比的城市文明观并不是独立出现的,他是在参加大量英国外交事务之后,在多年希腊城邦制研究基础上,有选择地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明形态史观,逐渐形成了其城市文明观。汤因比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和不朽,并指出其核心力量是以宗教等为代表的文化因素。但在城市功能问题上,汤因比只看到了城市"灵妙化"的一面,忽视了其"物质化"功能,因此未能真正提出文化力量促进城市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上一章中指出,汤因比通过《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母亲》两部著作所建立起的历史哲学,究其出发点和对内容阐述的侧重面而言是不尽一致的,但是作为一种历史哲学,在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同样,汤因比在这两部著作中,提出了相当多的历史观念,它们不乏独到新颖之处.因此,对其作一番比较分析,了解它们内在的联系,对于深入理解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里,笔者拟对其中几个重要观念进行简约的比较分析,最后再对汤因比写作上述两部著作的动机稍事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尼·雅·丹尼列夫斯基(Н.Я.Данилевский)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思想家,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为比较文明论的形成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并奠定了基础,在俄国内部和欧洲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先驱.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为21世纪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尼·雅·丹尼列夫斯基(Н.Я.Данилевский)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思想家,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为比较文明论的形成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并奠定了基础,在俄国内部和欧洲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先驱.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为21世纪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汤因比在历史学研究中引入价值观,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联系起来,形成其独特的历史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忧患与拯救是汤因比思想从历史哲学到历史神学演变的中心线索。“挑战与应战”的原理是汤因比解救西方文明困境的积极发挥。汤因比晚年超越了仅以西方文明为中心对西方文明的忧患,把忧患意识扩展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并采取整体性的文明比较的方法提出多元的解决途径。虽然他的神学视角遭到批评,但他为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的奉献精神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7.
董小川教授: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就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作为西方文化史的博士研究生,如何认识西方文化是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的基础。从1918年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文明更替的“文化形态论,”经1934年开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继承和发挥了文化形态论,到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提出文明冲突论以后,西方文明的地位和命运、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峙与碰撞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西方文化研究自然成为必要。[1]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人就在研究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东西方…  相似文献   

8.
占晓芳 《考试周刊》2010,(27):39-40
现代意义的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于20世纪后阶段,它拓展和取代了中国的商业美术专业。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要素、色彩要素与文字要素都包容于文化之中,决定了其设计也被深深的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迹。从另一层面上来说,站在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高度,它负载着作为传承人文历史和民族文明的使命,它是民族文化在视觉的维度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源泉:世界上古代有五大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东方中国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产物的文化,是一个自身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有机体,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引起特定文化体系的变化和革新。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跃迁也带来了人类文化体系的重大改观,而大众文化就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而兴盛起来的文化样式,它顺应了大工业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大众文化自身的非批判性、非创造性、非选择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现实局限性。因此,批判地建构健康的大众文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