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整体把握"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对读物整体内容的把握。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把整体性阅读简单地理解为"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读了课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不少教师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肢解文本,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把鲜活的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味如嚼蜡。而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最应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文本整体  相似文献   

3.
缪琴 《语文天地》2010,(7):26-2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就必须设计好主问题。以主问题引领学生阅读的深入。那么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的重要任务。所谓“整体把握”,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耍有整体观、全局观。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让学生有从整体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的意识和过程,即使字词句的教学也应该服从于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全文这个整体。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强调整体教学,阅读教学过程必须整体化,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念,并运用整体观念来指导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课文的整体统摄能力,对课文形式和意味的整体把握能力。用整体把握的直觉方法,对阅读对象作战略性的审视,整体上把握其主旨、意蕴、韵味以及框架结构和风格特色,并按照在宏观指导下的微观体味这一思路来指导阅读。大多数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光认识事物的一般属  相似文献   

6.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首先要正确理解整体感知的含义,阅读教学中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还要掌握整体感知课文的一些策略方法。当前语文阅读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亟盼整体感知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老课文了,老课文如何上出新意来,课前我一直在思考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我准备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入手,采用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即以整体意识、大局观念为导向,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同时,重视分析段落间关系,形成对文本主题或主旨的整体把握,达到高效性语文阅读效果、深入了解文本体裁、作者资料等知识,并在整体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实践能力、概括能力等的培养。本文从整体性阅读教学特点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整体性阅读教学实践路径,旨在推进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10.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由此,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用了“初步综合阅读——深入分析阅读——进一步综合阅读”的步骤.力求摈弃迂回而追求简捷,避免讲读分析的支离破碎,注重文章的整体把握,其理论基础便是整体性原则.无疑,大纲向我们指出了一种在一般情况下收效良好的阅读教学程序.但是有的同志把不采用这种程序的阅读教学统统斥为“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其关键是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运用"整体把握"阅读方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魏微 《天津教育》2006,(7):44-4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以及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语感中心说”和“语感训练说”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极大地推进了阅读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适时地吸纳了语感理论的营养,突出了语感教学的适切性和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戴海波 《考试周刊》2010,(52):75-7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对部分的分析只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根据阅读理论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创新的意识。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教者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对部分的分析只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根据阅读理论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创新的意识。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的重要任务。所谓"整体把握",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整体观、全局观。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让学生有从整体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的意识和过程,即使字词句的教学也应该服从于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全文这个整体。无论是语文阅读展示课,还是家常的阅读课,都多多少少都有字词句教学与整篇课文的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这种状况有两种表现:有时字词句的讲解太过散乱,虽然字词句也是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标建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整体把握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一指在阅读教学中,实行整组备课,把握训练的整体,二指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的教学体现整体性的教学原则。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整体。本文就后者(主要以六年制单册部分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把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问题。一、从破题入手,把握阅读教学的整体性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略知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语感中心说”和“语感训练说”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极大地推进了阅读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适时地吸纳了语感理论的营养,突出了语感教学的适切性和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语文素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词语是文本的基本组成,词语教学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