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真谆的人格历来为后代文人仰慕。本文以陶渊明崇高的人格风范为立足点,从高蹈出世,不染纤尘的陶渊明和现实生活中自然真实的陶渊明两方面探讨了他真谆人格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人们对陶渊明的景仰,并不仅仅在于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而更在于他的人格素养。这种人格素养便在陶渊明一生所喜欢的菊花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人们对陶渊明的景仰,并不仅仅在于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而更在于他的人格素养。这种人格素养在陶渊明一生所喜欢的菊花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的形成,和他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陶渊明的思想是他自身体悟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生经验相参照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具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他在人格取向、文学创作原则诸方面同陶渊明有诸多精神契合之处。朱自清狷介刚正的完整人格、其作品纯正朴实的清新之风,书写了陶渊明诗学的时代回响,他的文学实践强化了陶渊明及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9,(1):23-26
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立体的审视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同时将陶渊明放在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而总体梳理清代文士的精神面貌,还原陶渊明的精神文化品格,明确清代士人对陶渊明之接受。  相似文献   

7.
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统一性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南宋词人黄的渊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词人黄,受崇陶之风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渊明情结。他崇拜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与顺应大化、保素守真、悠然自得的高尚人格,同时,与陶渊明一样,其内心亦有不平静的一面。这是在南宋新的历史条件下,宋人对陶渊明等隐士的隐逸人格做出的时代文化解读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的志趣、人格与陶渊明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陶渊明被称为“六朝第一流人物”,孟浩然对他十分崇尚。孟浩然崇尚陶渊明的主要缘由是二人有着共同的文人操守和共同的隐逸情趣。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他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里在分析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基础上,以部分诗文就陶渊明与自然、他的人格与理想三方面探讨了陶渊‘明审美化的追求,表明了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作出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相对于他的文学而言,其开创的隐逸模式、高洁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处事态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唐代诗歌中的陶渊明形象和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以期展现不同时代、统治者、文体中对同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透视两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由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看他的为人处事上的自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观点,陶渊明的个人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一直为人所推崇。认为他是中国历代以来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洁身自好的象征。同时,陶渊明的归隐,也被视为是他在壮志难酬的情境之下对于黑暗现实的自觉反抗。然而,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的研究,揭示陶渊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据此得以更好地了解陶渊明为人。  相似文献   

13.
王岱 《语文学习》2021,(1):35-39
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且在于他于生命本身的透悟、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他是用生命抒写的诗人,他的作品及人格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的影响巨大,为知识分子构建了一座精神的堡垒。在消费时代日盛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陶渊明在当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16.
围绕陶渊明田园作品的热烈反响已持续一千多年了。陶渊明田园境界的创造,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一个突破和超越,表现了中国中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用艺术家的手段,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索。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归耕园田,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境与风格。八百年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陶渊明人格诗格,作品中大量提及陶渊明、赞美陶渊明,并引用陶诗陶文,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体认,也可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国家安危的那种儒家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18.
苏轼《和陶诗》是在艰难处境中对新的人生觉悟的特性抒写,对陶渊明人生观的个性解读,苏轼这一新的人生觉悟在人格依据和实现依托上,与陶渊明既有相似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园田诗饱含着诗人诸多的积郁与苦痛,特别是义熙四年的火灾使陶渊明完全走进了郁闷、苦痛的心理体验。《饮酒》组诗是他田园生活复杂、多重感受的记录。就火灾始至义熙十四年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前这一时段来说,诗人始终未能忘却"先师遗训",更未"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恰是这"未能达到",彰显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真实及其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无上价值。一千五百年来,陶渊明的文化意义不断被挖掘,并受到极大的推崇。在当代中国,陶渊明尤其显出他的重大价值。种种精神危机表明,今天更需要陶渊明。陶渊明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会感召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冲破精神枷锁。陶渊明的真率人格,激励我们努力做真人、讲真话,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是美育的好教材。陶渊明的巨大的人文价值,应该成为人们自身修为、清洁灵魂的良药;同时,也应该成为改变不良社会风气的一种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