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岭南舞蹈这一概念的提出,广东各大高校积极参与岭南舞蹈的研究与创作。本文通过岭南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的介绍,引入推动舞蹈创作的两大机制:岭南舞蹈论坛和岭南舞蹈大赛,并对三所高校岭南舞蹈的创作进行论述,旨在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岭南舞蹈的精神内核,促进高校岭南舞蹈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早在神话时代,岭南已入中原文明的视野与文化版图。《山海经》时代中原文化外向波散岭南。舜帝南巡足迹岭南,岭南大地已开始接受中原文明之教化,岭南南越民族亦开始投入华夏民族之怀抱。随着中原汉人的南徙,盘古文化与盘瓠文化在岭南相遇并共存相融,岭南的人口成分及文化内涵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了岭南南越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及岭南南越民族的汉化进程,其结果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繁荣壮大。  相似文献   

4.
吴涛 《生活教育》2014,(16):83-84
岭南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一种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岭南的民间艺术也为我国的民间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南国魅力。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中,可以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将岭南服饰、岭南建筑、岭南食物融入了岭南民间文化艺术中。  相似文献   

5.
儒学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从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发展过程.陈白沙通过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宣传儒家经典等方式,建立江门学派,构建“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从而促进了儒学岭南化向岭南化儒学的转变,江门成为岭南儒学的重镇.白沙心学开启了明代心学的源头,成为岭南化儒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中原移民对岭南的开发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由于中央王朝鼓励对边区进行移民,大批中原及内地人到达岭南,他们和岭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勤劳的双手,艰苦的劳动,共同开发了岭南,为岭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理学开山祖周敦颐曾到岭南任职。他在岭南期间 ,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深受岭南人民的尊敬。他的理学思想也在岭南学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由于中央王朝鼓励对边区进行移民,大批中原及内地人到达岭南,他们和岭南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勤劳的双手,艰苦的劳动,共同开发了岭南,为岭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的思想渊源有岭南传统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现代建筑三大源流,它们对当代岭南建筑学派建筑思想的影响分别表现为不拘一格的地域主义、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现代主义.而在这三者之间,有着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建筑哲学,正是这种建筑哲学成为岭南建筑学派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清代岭南作家陈在谦在自己的散世界中,表现了独到的内容和风格,呈现出岭南学的浓笔重彩和岭南山川风物的浑厚内蕴,是岭南学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政治上因涉入元祐党争,曾多次被贬,与岭南结下不解之缘。从绍圣元年(1094)到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贬岭南的几年间,针对岭南地区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通过实际行动,如种药、施药,建议开医坊,在岭南传播医疗知识,改变岭南医疗陋俗,为提高岭南的医疗水平做了极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岭南民俗音乐是岭南地区特有的民俗艺术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精品。岭南民俗音乐风格独特,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且不失优雅,令听者产生轻松、愉悦之感。岭南民俗音乐目前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已经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岭南民俗音乐在民间延续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其主要的存在价值在于其乡土文化的定位而在区域范围内所发挥的社会价值。基于当代的社会环境,岭南民俗音乐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依然非常有助益。本论文针对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岭南园林具有浓郁的广府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其独特艺术风格与造园手法有别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本文通过剖析与评述传统园林的要素特征,挖掘岭南园林造景手法,探讨现代岭南园林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岭南发展史上,明代是一个具有界标性的朝代。在政治建制上,体现为广东成为十三行省之一;在人文领域,体现为广东人文的全面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岭南意识。这种意识源于明代广东才俊敏于“岭南山川之气独钟于物不钟于人”之说与明代广东人文之高涨。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广东作家,以“岭南意识之发酵源”、“丘濬之岭南意识”、“岭南意识之承传”为片断,勾勒了岭南意识之成因及传承,并指出岭南意识的勃发为近代广东人文的强势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遗民诗人群的出现是清初岭南文坛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形成受到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体包括岭南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移民文化、重诗的风气及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此外,岭南理学新派与经世思想的推动、遗民先贤生存智慧及本地结社文化之熏陶也是清初岭南遗民诗人群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岭南逸史》描写的女性群体,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特别是其中的四个女主人公,标新立异,这是《岭南逸史》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这使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岭南逸史》中的女性世界多少折射出现实中的岭南女性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超常能力,这对我们了解岭南女性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岭南的蜡石自从成为一种观赏石以来,雅俗共赏,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岭南赏石文化。岭南蜡石文化继承了中华赏石文化的传统表达形式和审美情趣,突破了赏石传统审美方式,弘扬以美为美的赏石审美观,有着世俗性、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岭南多元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半个多世纪以来,岭南建筑师坚持不懈地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探寻岭南地域特色,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建筑学派.三代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夏昌世、莫伯治、何镜堂从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建筑意境三个方面对岭南地域特色的探索,发生了由表及里至核的转变与升华,而建筑师们自身的建筑教育背景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影响这种转变与升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因贬谪南方而与岭南商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以激进政治家的姿态,坚决铲除岭南固有的奴隶制商业文化,并间接地为强化建设岭南新型商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局限于中原传统的农本文化观念,对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一概否定,显示了一定的文化偏见,但他以儒家仁爱思想与佛教好善主静等思想纠正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也具有不可抹杀的文化批判价值。他重建岭南商业文化的独到的思想与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