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别人稿子的问题。如果以结果论,那么是否锦上添花,就是评价编辑工作最直接的标尺。而事实上,这把标尺的每一个刻度,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涵:是否认真,是否尊重,这是编辑态度问题;是否渊博,是否深刻,  相似文献   

2.
一编辑工作是否因时代而变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编辑工作当然不能例外。然而,这个问题的内在意义,要比这种简单化的回答方法更为深刻。 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出版学研究,依我个人之见,重点是研究出版(包括编辑工作)的规律上,尽管目前对于究竟有哪些规律意见并不一致,对于规律本身的研究也有待深入,但“编辑工作是有规律的”这个命题作为一个前提已为大家所接受。人们普遍承认,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各种体制之下的出版社,其编辑工作在内容、程序、方法等侧面确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十年的出版学、编辑学研究,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些共同的东西。简言之,是一个“共同”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3.
细节     
在我们看过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总还是有那么几部印象深刻的,以致若干年后想起它们,还有几分感动.而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打动人的不一定是其题材之重大,场面之恢宏,或包装之华丽,而恰恰是一些在不经意间拨动观众心弦的细节.好的作品往往是能寓大于小,于细微处见真情的. 想想我们编辑这一行,何尝不是如此. 在编辑的日常工作中,也有许多被视为是"细节"的事.正因为其"细",常不为人所重视,认为无关大局.其实,其中有不少细节直接关系到编辑工作的成败和编辑修养的磨砺.下面说一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薛杨 《编辑学报》2016,28(4):406-406
我,是一名科技期刊编辑,我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科技期刊编辑这份事业.自己一直认为,人类积极生活的本核无非是一个追求自己所热爱事物的过程,为所爱之人拼搏,为所爱之物奋斗,为所爱之目标求索不止,可以如佛家爱尽世间万物,却不可丢失热爱之心,以致心神枯槁.作为一名入行不久的科技期刊编辑,能够拥有这份热爱编辑事业之心,我很庆幸,也很自豪;但这份热爱并非生而有之,自己对科技编辑这一职业也并非是一见钟情,这一切的发生与转变都如雪山融化下来的流水,徐徐缓缓又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5.
编辑,编辑,既要编,又要辑.而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做案头文字工作.因此,不仅脑要勤,而且手也要勤.要心到、口到、手到."剪刀加浆糊",这是用脑,也是动手;修改、润色、删削、加工、整理,要心到,也要手到;做笔记,积累思  相似文献   

6.
网络即时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时兴的交流方式,网络信息时代的编辑工作更需要与读者、作者和相关人员即时沟通.熟练掌握并充分利用主流的网络即时通工具是现代编辑人员的必备技能,也是衡量编辑人员网络意识的一把标尺.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情报资料是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人员在选题、组稿和审稿等几个主要工作环节上都离不开情报资料。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编辑工作与情报资料的关系是单向的呢7回答是否定的。显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即一方面情报资料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编辑工作又是情报资料的一个重要产生源,编辑人员对于丰富情报资料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探讨,不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对编辑工作本身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在这方面略献刍荛之言,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为了便于文章的开展,我们先从情报资料谈起。情报是指“含有最新知识的信  相似文献   

8.
名编辑的选稿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范 《编辑学刊》2006,(6):75-77
在大量的自然来稿中,编辑通过审读,判断出文稿的价值以及是否符合需要,这是编辑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每一家编辑部、每一位编辑或审稿人都有自己的选稿标准和趣味,看一看名编辑如何选稿或许会对我们的编辑工作尤其是选稿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拿出版社来说,过去只要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即可做编辑工作,而现在新编辑的任职资格则必须是硕士或博士.编辑的任职资格普遍提高了,那么,与编辑工作关系极其密切的校对人员的资质是否也该相应提高呢?他们是否也应具备至少相当于大学毕业的资历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编校合一"模式及其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的优势 关于"编校合一"的问题,编辑出版界内部讨论得比较多,探讨的侧重点多是"编校合一"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编辑加工稿件不认真、校对技能不熟练、不按校对规律去校对等问题.对于这一工作模式对编校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但又不能过分关注于此.究竟是编校合一好,还是编校分离好,这不是由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定的,是否有利于提高编校出版质量才是某种工作模式优劣的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根据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电脑广泛运用的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对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编校质量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每年的书市都是一次出版人的盛宴;每年编辑从书市归来,也都生出许多感慨与想法.纵然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眼光难免狭隘,思考难免浅显,但身在出版一线的编辑所用之心,所发之言,都是真诚而恳切.  相似文献   

12.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如何才能发现问题是我们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我认为要做到这点,需要编辑在日常加工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总结经验教训,做一个具备"自信心、责任心、存疑心、细心、用心、耐心、虚心"的有心之人.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有此"七心",则发现潜藏在书稿中的错误和问题也就并非什么难事了.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份.一个编辑的具体业务是通过组稿、改稿,以及标题、组版等工作,把各种稿件集中组织到版面上来.大至整张报纸,小至一个版面、一个副刊、一个专栏,其质量如何,读者是否爱看,看后是否受到启发和教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编辑工作.我曾经参加过一段时期的文汇报《周末》副刊编辑工作.我感到,整张报纸的文字都要力求做到吸引人,但象《周末》这种寓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给  相似文献   

15.
1.选题.即选定编辑的课题和题目.选题是否恰当是决定编辑成果是否有价值能否适用的前提.选题必须依照两个条件:一是客观利用的要求,即题材的选择一定要与需要对路,要有针对性和预见性;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基础(可行性),即虽有客观需要而库藏档案材料基础不具备的题目不可取,否则编辑工作将成为无米之炊,再需要的题目也无法编出好的成果来.  相似文献   

16.
编辑就是编辑,过去,编辑的辛勤劳作换取了为人“作嫁衣”的专业特征,有人以为这是对编辑工作的曲解,是对编辑的贬意之词.我以为,这是对编辑的美称.嫁衣使新娘更加漂亮、楚楚动人,但未必所有的裁缝都能做到选料精当,作工精细,样子美观、得体.而一个好编辑却能像娴熟的裁缝一样,使作者的文稿锦上添花,所编的出版物具有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书刊编辑工作特性许立市场法则支配着社会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书刊编辑活动的外部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刊编辑工作的特性,这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书刊编辑活动的最终产品是出版物。出版物...  相似文献   

18.
价值取向问题是图书编辑工作者在编辑实践中无法避免、也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刘杲同志在今年2月召开的中国编辑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编辑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对准备传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选择的价值取向不外两个方面:文化价值取向和商业价值取向.如何根据不同情况正确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一直使许多编辑人员感到困惑."编辑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对出版社而言,是决定出版社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对编辑人员而言,是决定自己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在图书市场角色定位、在出版社内部角色定位的决定因素.笔者对此体验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文学副刊普遍存在格调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在情感观念上的起伏变迁视而不见,认为小小的副刊无法担此重任-而对生活中的小情调、小情感,却极尽铺张与渲染.这显然是文学副刊的误区,要让文学副刊真正成为反映社会文化思想的标尺,就要求编辑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副刊,在革新求变中为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对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可以说,校对攸关出版物之质量.然而,校对又是一件十分繁琐、需要极其小心谨慎、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大意的工作.尽管许多同仁对此可谓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然而,能做到完全消灭差错的校对少而又少--这是由校对工作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