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就揭示了生活中悲剧和喜剧产生根源的一致性,因此,鲁迅的小说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总是互相联接,互相渗透的。《孔乙己》就是以“笑”贯穿全文,以喜衬悲的悲剧。孔乙己正是人们的笑声中登场的,他穷到无以为生的地步,仍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仍然保持着比劳动者高出一等的优越感,极力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体面。满口“之乎者也”的,不由令人发笑。当人们戏弄他,特别是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来取笑他时,孔乙己立刻变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火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提起悲剧和喜剧,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著名命题:“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每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都有多方面的造诣,但创作个性决定他总是擅长于某几个方面并有杰出成就。曹禺有悲剧、喜剧、正剧,而他的悲剧艺术最令人赞叹。悲剧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型,悲剧特殊的美感力量使它比其它戏剧类  相似文献   

4.
赵芳同学问:《项链》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有人说它“是一出带悲剧性的讽刺喜剧”,对吗? 《项链》不是喜剧,而是悲剧。不过它不像一般悲剧那样凄怆沉郁,悲壮凝重,它是带有喜剧色彩的富有哲理具有警世作用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喜剧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主人公的性格是否“有价值”。我们不能过于狭隘地理解“有价值”,悲剧人物不只是那些先进、英雄人物,还应包括那些“不足道”的,甚至性格上有这样那样弱点的小人物,只要他们的性格上或多或少地含有值得肯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这篇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悲剧色彩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内涵,让读者在欢笑中悲泣。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阿Q...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人间看成一个剧场,那么你也许要问:人类社会代代演叙的是喜剧还是悲剧?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体现于喜剧的嬉笑与轻松还是悲剧的庄严与惨烈?司马迁的《史记》绐我们作出了历史,和艺术的回答:人生是悲剧,人生的价值也正是在悲剧中得以充分展示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毁灭”过程显现的优劣,直接决定其悲剧产生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和华小栓这三个人物,虽然没有死于反动派的钢刀之下,却在无形的屠场上走完了人生的历程,分别成了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及封建迷信的牺牲品。他们的悲剧给读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我认为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表现技巧。一、逆向式的氛围,反衬其悲。样林嫂、孔乙己和华小栓这三个人物虽然年龄、身份各不相同,但作者却把他们都安排在一个跟他们的  相似文献   

8.
提起悲剧或喜剧,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著名命题:“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①显然,鲁迅这一论述是从审美形态而不是从文学样式的角度对悲、喜剧下的论断。藉此标准,审视中学语文教材,诸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竞选州长》、《范进中举》等名篇均可类归于喜剧作品之列。由于这些文章都分见于高初中各册课本,因此,我们往往选择的是单篇教学。而作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喜剧却自有它共同的审美价值,故本文即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审丑的角度,以上述…  相似文献   

9.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雪芳 《黄山学院学报》2003,5(4):95-97,109
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把他的悲剧观赋予具体的创作实践,《呐喊》《彷徨》正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平凡人的悲剧体现出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物灵魂深处的探索.揭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主人公的主观原因,表现出特有的令人深思的巨大的思想深度;情与理的结合,包含着作者对人民深切的同情,鼓励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悲剧性与喜剧性相交融,取得出色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设计自己才算成功的设计?请听哲学家康德的理解,他认为,人的追求说到底就是四个问题,即:“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果然是大哲学家,三言两语,就点明了人生的真谛。事实也正是如此,你究竟是什么“人”,你与“别人”的区别究竟在哪?你的优势与长处究竟在哪?说穿了,不正是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吗?而古往今来的一切成功者,说到底,不也正是因为他们正确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吗?那么您呢?您思考过这四个问题吗?如果您根本就没想过,那么,您肯定算不上聪明的人。如果您想过而没能想清楚,那么,您肯定算不…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一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竟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是科举害了他?还是社会?或是他自己?他的死,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给予我们怎样的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去探寻孔乙己人生悲剧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悲剧在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之前,已把这种东西扒得一丝不挂,让它赤裸裸地袒露在人们面前,然后再把它毁灭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脸红心跳,产生激越的情绪,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那么《雷雨》这出悲剧给我们剖析袒露的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理智和情感交杂而形成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13.
初中刊2004·3【教材研读篇】卡片①孔乙己和“偷”《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的“偷”……以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将他推上了悲惨命运的末路。孔乙己是偷了人家东西,但是,孔乙己的“偷”又不是人格的必然,而是命运的必然。孔乙己的“偷”违背了他自己恪守的儒家“君子固穷”的古训,也违背了他的人格良知。通过孔乙己的“偷”,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以悲剧的震撼力。孔乙己的“偷”,偷得无奈,偷得凄惨,偷得可怜、可悲、可叹。文章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  相似文献   

14.
讽刺喜剧里渗透着悲剧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煜 《现代语文》2006,(2):44-46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就是说悲剧是一种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残酷命运的无情演绎,但它能激励着人们的记忆,亦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而喜剧则是一种笑的艺术,是以笑为手段通过能引起笑声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旧的、丑恶的事物,或歌颂新的、美好的事物。讽刺喜剧是喜剧多重性表现形态中的一种,所反映的对象是生活中要否定的现象,它以辛辣的笔锋嘲笑和鞭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的、阴险的事物和现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以精练和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悲剧,同时又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悲剧和喜剧在孔乙己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因为描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所以它又能够引人深思。如果说喜剧元素强化了悲剧的深度,那么平常性和喜剧性则使《孔乙己》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手段,也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反馈教学信息的有效方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有效的课堂提问方法。一、导入激趣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问题要提得巧,富有启发性。教《孔乙己》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看喜剧时,我们会捧腹大笑;看悲剧时,我们会叹息落泪。这就是说,喜剧和笑声、悲剧和叹息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学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一场悲剧,却充满了笑声,这是一场笑的悲剧。那么,这个悲剧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引人发笑的…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早有定论,但我觉得有重新探究的必要。什么是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他们的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致“毁灭”。因此,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典型的悲剧。那么,悲剧的原因何在?我这里先列举历年来研究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8.
悲剧美是相对于喜剧美而言,就是含有悲剧色彩的文章体现出来的一种美,以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悲剧美是通过师生课堂情感历程唤起孩子们的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课文中每一个悲剧审美对象,无不承载着“净化”的道德美感。因此,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合理、有效、机智地处理这些悲剧美的教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悲剧小说,他这个人则是罪恶的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人物。但鲁迅先生在该小说中从来没有忘记过要读者在阅读中除了痛恨封建的旧制度的同时,关注该人物的喜剧性特色,包括孔乙己形象的喜剧性,语言的喜剧性,以及精神状态的喜剧性,文章揭示了"短衣帮"与穿长衫唯一者孔乙己喝酒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苦人儿”形象。我们说孔乙己的悲剧是他性格的悲剧(他热衷功名、迂腐清高、好喝懒做、鄙视劳动),但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他是科举制度的殉葬品,是冷酷“吃人”社会的牺牲品。“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的动机之一。那么小说中又是如何剖示出社会冷酷性这一时代病瘤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