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后进一步从毕业生个人、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对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学校的就业帮扶、家庭的资源支持促进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多方联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2005年我校矿业类大学生择业状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就业单位选择、就业影响因素、本科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当前矿业类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提出加强矿业类本科教育改革,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3.
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既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就业准备等个体的内在因素,也涉及家庭、地区、生活环境、就业政策、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本文运用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通过分析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影响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途径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个人来说,是获取收入的基本方式,是实现个人价值、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社会资本及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就业落实率、起薪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学生相比,来自社会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2)大学生毕业选择就业或升学时,家庭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升学选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个人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3)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落实、起薪、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正面影响;(4)社会资本对大专生和本科生就业落实率有较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对硕士和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和逐年下降的可供就业岗位数的供求矛盾,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性问题。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社会资本不可忽视。家庭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选择、就业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决定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水平又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及结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证分析表明: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衡量的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求职行为和工作落实情况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更愿意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此外,他们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不能忽视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从而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不高。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也与高校就业服务、毕业生个人、学校教育等密切相关。笔者从毕业生个人及学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较好的缓解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从而更好的改善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选取福建3所农林类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SPSS 25.0软件对农业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高校、个人、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加强农业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建议,旨在增强农业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有效化解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秀娇 《文教资料》2012,(1):200-202
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的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直接面临市场选择,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作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和行为展开调查,对毕业生求职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影响确定工作单位的因素、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条件、各类证书对求职的重要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区域、薪酬期望、就业观等方面调查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艳  罗小燕 《考试周刊》2014,(35):150-151
大学生就业难既受"大众化教育"背景、社会性别观念、家庭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与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过高和职业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有关。大学生应该通过培养沟通交际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社会实践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纷纷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由此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分析,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缓解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极为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然而关于这些政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基于"个体一环境一行为"三元交互理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感知行为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特征在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有显著影响,但最终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因素是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变量,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程度显著地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可程度。本文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工作以及关注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22年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包括应、往届毕业生)灵活就业调查数据,分析其灵活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研究发现,职业指导、政策支持、服务体系、社保健全和用工机制对于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均影响显著,提出要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个人能力,扩大社交圈;高校应当尊重大学生就业自主权,打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立法制度建设,强化社会保障;企业应当改进用工制度和实习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备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然而,受国际国内等复杂因素影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呈现蔓延趋势,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健康稳定。针对“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关联复杂、调查数据呈离散高维分布等问题,基于“慢就业”现状深入调查分析,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四个方面定量厘清影响因素相互关系。为改善“慢就业”现象,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角度提出相应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北京作为众多高校的聚集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受到关注。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34 所高校5999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发现在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趋向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哪些经济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教授对此分析时认为,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行为。  相似文献   

17.
根据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按照先天和后天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类,可以探究大学生个人、社会、高校、家庭和特殊时期及事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家庭资源和所读学校等因素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倡导以大学生个人为主体,备方联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模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借助灰色系统的相关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可以找到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次要因素。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不同的高校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度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何家健 《家教世界》2013,(4):210-211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社会和高校高度关注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相对忽视了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高低可以用当前热门的"幸福感"来衡量,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有职业规划与个人能力;客观因素有:教学质量、社会环境、企业发展定位、福利待遇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炼主要的因素,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选择有着重新审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形式,发现影响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的因素:家庭因素、待遇因素、兴趣因素、性别因素、生活成本等。基于此,提出关于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