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导语的写作,为新闻工作者所普遍重视,然而新闻结束语的写作,往往被一些人所忽视,这是有失偏颇的。有的新闻不忍卒读,究其原因就在于结尾乏味,败在让读者喊“再见”的那一刹那。事实上,结束语如同导语一样,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更不能偏废。毛泽东在讲到整个文章的布局时曾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7页)这里,毛泽东将尾巴(结束语)、中间(主体)、开头(导语)并列,实际上讲了结尾的重要性。我国古人作文,是很讲究结尾的。刘勰在《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2.
郭洁  哲君 《军事记者》2008,(8):33-34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文章写作既要重开头,也要重结尾。文章开头要写好已形成共识,但要做到结尾响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新闻写作中,结尾的地位作用经常被忽视。新闻作品中,作为起头的导语部分无疑重要,导语写得好才能抓住读者“眼球”;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往往反映的是百姓身边的事,电视民生新闻写作中既要注重导语和结尾的写作,熟练运用导语和结尾写作的各种手法,也要讲究叙事方式,注意"闲笔"的运用,以达到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导语,是新闻写作区别于其他文体写作的一种特殊要求,一般是指新闻的头一句或头一段,是新闻的要旨,对新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新闻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与一般的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的开头是不同的。文艺作品的开头往往讲究"弯弓盘马,引而不发",若是一开头就把人物的底细、故事  相似文献   

5.
广播新闻的写作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这是广播新闻的基本组成部分。学写广播新闻,必须弄清这些部分的特点及写作要求。一、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话。它用主要的、新鲜的新闻事实,简明生动的语言,概述新闻最本质的内容,从而引起受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新闻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就能吸引受众。新闻导语写作得吸引人,新闻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头。伴随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新闻媒介主体传播形式的丰富多元化,新闻导语的写作方式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7.
有位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所谓凤尾,就是指凤凰的尾巴,羽毛色泽艳丽,摇曳多姿.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曾说过:“我长期以来一直信奉:一篇报道既要有好的导语,也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事实上,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整个成果.”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的共鸣.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呢?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新闻写作的实践和学习,感到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古典文学与新闻写作是两码事,不能要求记者要会“之乎也者”,但是两者的表达手段都要求洗练、简洁、流畅、传神、引人入胜、打动读者,因此又是脉脉相通的。注意吸取、借鉴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手法(或笔法),对改进和提高新闻写作肯定有好处。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好比“弱水三千”,本文只是“取一瓢饮”而已。文争一起首唱荣华文章开头很重要,新闻尤其如此。自从一百多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出现第一代导语以来,导语写作一直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演变着。近些年流行散文式新闻,摒弃传统的导语。但不管怎么发展变化,总得有个开头…  相似文献   

9.
大凡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开头,也无不重视结尾。因为漂亮的结尾能使文章增添光辉。关于文章结尾,古人有过很多好的看法。有的主张结尾要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主张要如“豹尾”,“响亮有力”;还有的说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消魂欲绝”,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章结尾之重要。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就说过:“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成果。”通常新闻的结尾主要有这样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10.
边苏 《新闻界》2007,(2):130-130,126
“导语”就是新闻“反映新闻要点、确立新闻基调、引起受众注意”的开头。报纸导语不仅要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精辟,在写作中还要注意新闻文体对导语的特殊要求,新闻所处  相似文献   

11.
新闻行家忌讳把新闻导语简单地解释为新闻文体的开头。他们用种种说法来解释导语是什么。“导语是一种揭示、摘要、高潮,一种包在小包裹里的要点或者是新闻预告的总和。”①“导语是新闻报道的主旨,序曲和开场白。”②“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③诸如此类的解释还有很多。对于新闻文体写作的一个几乎是最重要的概念,当然要给予准确、规范的定义。不过,定义总是难以包容复杂的不断发展的实际的,所以有那样多关于导语的解释也就不足为怪。而且,对于写作这一门实践性和随机性特强的学科,概念定义更为难下。但是,也正是基于这一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定义应该有利于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导语比作消息的“眼睛”,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吸引读者往下看的作用。重视新闻导语写作,成为中外记者的共识。他山之五,可以攻玉。西方记者精心制作新闻导语,有不少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出于新闻竞争的需要,西方记者有较强的读者观念,在导请写作时注意读者兴趣,消息一开头就回答读者急于知道的问题。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认为,“选择导语,是新闻写作首先的和最重要的一步。”英国的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请,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西方~些新闻学者强调,一名新记者在写作一条…  相似文献   

13.
读报,常发现新闻(又称消息)导语的写作总拘泥于一种形式,尤其是地方性报纸和专业报,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读来令人乏味。 出现这种现象,是记者和通讯员忽视了新闻导语的写作,不愿在新闻导语上下真功夫的结果。 有人认为,新闻导语是牵动新闻事实各部分的“中枢神经”,主宰着各部分的运动。因此,记者在写作一条新闻前,是很重视导语的写作,他们往往自行设计出一二十条导语,这是既不算多,也不为奇的新闻写作现象。尤其是今天,电视向报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的报纸新闻更要向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方向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导语的写作更应该引起重视,更应该是多样化,才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代文章大家的作品,都很重视开头和结尾,形象化的说法叫“凤头豹尾”。凤头,言其玲珑多姿,华丽多彩,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豹尾,比喻刚健有力,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新闻要写好导语,把最新、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这已是众所熟知的规律,但对于写好新闻的结尾,却往往被记者、编辑所忽视,软弱  相似文献   

15.
蔡卓凡 《新闻记者》2001,(11):73-74
过去有人认为 ,新闻导语有固定的格式 ,故而在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实不然。新闻报道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 ,写作手法上应朝散文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 ,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笔者认为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 ,要力求运用散文笔法 ,而这首先要在导语的写作上加以体现。文章开头的重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 ,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 ,就能吸引眼球。所以我们写导语时 ,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变…  相似文献   

16.
结尾,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西方特写的结尾写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都知道写新闻时一定要重视标题和导语,让新闻从开头就吸引读者的眼球,将他引入我们叙述的新闻故事中.我们也知道新闻报道一般采用的倒金字塔经典结构,将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放在前面.很少有新闻写作教材将"结尾"写作列为独立阐述的部分,新闻的"结尾"正在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7.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导语?许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虽然很不确切,但导语确实是消息的开头。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导语是新闻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的眼睛。它最先被受众所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因此,新闻记者们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导语也一直成为新闻理论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的高下优劣、成败得失。为此,写文章需要谋篇布局,这就像盖房子讲究结构一样,新闻写作也是讲究结构技巧和新意的。新闻的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等几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一篇文章从定题、搜集  相似文献   

20.
一篇文章开头的优劣,往往关联着文章的美学价值。如果开头写得过于直露,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曲折起伏,就会令人读之索然无味。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如果导语平铺直叙,就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要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究视觉美。在这点上,新华社从事卫生方面报道的记者于长洪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很注意对新闻事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图案,到了他的笔下就化静为动,折射出新闻事实的光亮。这里试举出他的几条导语,以观其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