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寓言的马甲     
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越王勾践为了不忘屈辱,睡觉睡在柴草上,每次出门前都要尝一口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终于在数年之后战胜了吴国。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勉,发奋图强。  相似文献   

2.
情景设置材料:卧薪尝胆(成语)故事: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要报仇。他为了使自己不因生活安乐而忘记耻  相似文献   

3.
越王勾践是于越历史上的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春秋晚期 ,在他的领导下 ,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几乎被吴所灭的小诸侯国———越国 ,经“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的努力。逐渐强大起来 ,加入了争霸的行列 ,勾践也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那么为什么春秋晚期越国能够最终战胜比他强大的吴国 ,并且能够争霸中原呢 ?笔者认为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越王勾践的人才政策。本文试就越王勾践的用人之道 ,谈些粗浅的看法。一越王勾践一开始并不注重人才的使用 ,且孤行己见 ,鲁莽行事 ,好大喜功 ,信谗谀而远士 ,“不能使臣” ,①因此“贤士不为用…  相似文献   

4.
《越王勾践》讲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勾践,一个孤独的智者,一个忍辱的英雄,他是绍兴人的骄傲,令每一个绍兴人自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不幸被俘,做了吴国的奴隶。他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  相似文献   

5.
“闻过则喜”是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意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这个成语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空前的改革,改革中必定会出现失误。当我们还处于“当局者迷”时,“旁观者”知无不言地向我们提出来时,正是判断我们态度的时候。我们是“闻过则喜、闻者足戒”呢,还是“闻过则怒、讳疾忌医”呢?  相似文献   

6.
勾践十年磨一剑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报复越国的杀父之仇,遂兴兵伐越。梅山一战,吴军大获全胜,越国几乎是全军覆没。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绝境,越王勾践与大臣文种、范蠡经过一番谋划之后,决定亲自携了妻子到吴国为人质,臣事夫差。夫差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勾践的请求,就在死于越国之手的先父阖闾的墓旁,建了一所简陋的石头房子,将勾践夫妇贬居其中,并命他们去掉衣冠,蓬头垢面,衣着奴隶的服装,替他养马。每当夫差出游之时,勾践还得执着马鞭步行在一旁服侍。吴国百姓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道:“这个人便是原来的越国之君呵!”勾践只有忍…  相似文献   

7.
谈骨气     
蒋米男 《阅读与鉴赏》2010,(6):24-25,55
现在的中学生对“骨气”这个词可不怎么用.大家仿佛更喜欢用“帅呆了!”“酷毙了!”之类的词语对人加以赞扬。连“骨气”的意义都有所“晋级”.骨气,莫不过是人顶我一句.我还人一声: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么!活不就活个潇洒?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这个难民是有骨气的,宁可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也不接受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这个难民倒下了,但他的骨气千秋昂首挺立,千秋光耀神州,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配合三年级上册课文《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一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课文重点写了越王勾践,写他如何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表现了越王勾践励精图治的精神。因此,我们只要了解了越王勾践的命运变化,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思路了。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  相似文献   

11.
卧薪尝胆     
十一 《红领巾》2010,(3):48-49
公元前494年,越国与吴国作战,越国大败。 大臣文种对越王勾践说:“我们还是求和吧。吴王夫差宠幸的大臣伯嚭,是个贪婪的人,我们可以收买他,让他说服昊王。”于是,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我国历史悠久,历史上大小事件、趣闻轶事不胜其数。它们或引以为戒,或给人激励鼓舞,在广泛长久的流传中逐渐凝为成语。因此,成语中有一部分包含着历史人物和典故。成语包含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较多的是一个成语讲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邹衍的“六月飞霜”,赵括的“纸上谈兵”,赵高的“指鹿为马”,张良的“孺子可教”,韩信的“背水一战”,汉武帝的“金屋藏娇”,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班超的“投笔从戎”,马援的“马革裹…  相似文献   

13.
楚国有个人,祭过了祖宗,把一壶酒赏给管家们喝。酒 少人多,怎么吗法呢?大家商量决定: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 谁画得快、画得像,谁就喝这壶酒。其中有个人画得很快,又 很像,他想这壶酒无疑是他的啦!可是他见别人还都没画 完,心想:“我给蛇再添上几只脚还来得及啊!”于是他一边 抓过酒壶,一边给蛇添上了几只脚。正在这时,另一个人把 蛇画成了,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画的不是 蛇。第一个画成蛇的是我不是你!”画蛇添足的人反而没喝 上美酒。这个故事记载在古书《战国策·齐策二》,成语就出自这里。讽刺做事节外生…  相似文献   

14.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有些老师还经常十分熟练地运用成语中那头“愚笨”的牛来比喻那些“笨孩子”、“傻孩子”、“呆孩子”,好像这个成语是专为他们而造的。果真如此吗?这个比喻确实恰当吗?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出自汉代牟融《理惑论》,大体内容是:古时有个非常有名的琴师叫公明仪。有一天,天气很好,公明仪带着琴到野外去演奏。弹了一会,就有一些蝴蝶小鸟被琴声引来,围着公明仪翩翩起舞。突然公明仪发现在山脚下柳阴里有一头黄牛正在低头吃草,十分悠闲自在,他马上弹了一支十分高雅的曲子。可那…  相似文献   

15.
英语和汉语都有着渊源流长的语言历史。丰富悠久的语言历史孕育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成语,但由于各自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英汉成语相对应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是一个英语成语,在这句话里可以用这个汉语成语翻译,但在另一句话里再用这个汉语成语恐怕就不太合适,甚至根本就不能采用。例如“birdS0f。f。thel”,有的将其译为“一丘之貉”,有的译为“物以类聚,人(鸟)以群分",究竟哪。个对呢?其实这两种理解各有道理。因为birdsofafeather原本包含这两个汉语成语的意思。只是在具体句子中该取哪种译法得视上下文斟酌而定。英语成语…  相似文献   

16.
方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特殊句式。2.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重难点】1.在越王勾践求贤及与吴求和的叙述中,文种的一段比喻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说明:文种的一段比喻,旨在指责越王勾践不重视培养和选拔谋臣勇士。可先让学生找出文种的比喻:“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然后用“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来揭示比喻说明的意义。面对文种的指责,勾践以“何后之有”表示欣然接受指责,并“执其手而与之谋”。这正显示出勾践…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一个盲人晚上要回家,好心的友人送给他一盏灯笼。盲人说,我反正看不见,要灯笼又有何用?友人说:“你点上灯笼可以照亮前程,这样别人看见了就不会撞你了。”于是,盲人听从了友人的劝告提上灯笼回家,但最后盲人还是被人撞了。盲人于是就质问那个撞他的人:你为什么撞我?你没看见我手上提的灯笼吗?那人回答道:“你手上虽然提着灯笼,但灯早已熄灭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总喜欢拿别人的灯笼去照亮别人,但手上灯笼早已熄灭却全然不知。这与“盲人掌灯”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18.
百变女郎     
我们304班有个百变女郎,这个人,时而温柔如水,时而暴跳如雷。百变女郎有时候很凶,有时候很温柔。要是上课时有人做小动作,百变女郎会瞪那人一眼,然后说:“知道‘杀鸡儆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谁愿意做那只鸡呀?尽管站起来。”大家立刻就不敢乱动乱吵了。要是有人作文写得好,百变女郎会柔情似水:“今天要给大家补充营养咯,‘佳作欣赏’现在开始。”如果有人作文发表了,她的嘴巴就更甜了,而且还给发各种奖品,让别人看得直眼馋。  相似文献   

19.
<正>传说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被吴王送回越国。勾践为复仇,在浙江一带开凿了石窟,躲藏于其中偷偷练兵,无人发现。读完这个故事,我立马产生了联想:勾践开凿的石窟会不会就是龙游石窟呢?趁着阳光明媚,我满怀期待地跟着爸爸妈妈来到龙游石窟一探究竟。站在景区门口,映入眼帘的是“龙游石窟”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沿着主干道一直向前,先是看见右手边有一座石窟展览馆,滚动的大屏幕上播放着石窟的前世今生。穿过石桥,就来到长廊,走到尽头,你就会看见石窟的入口。  相似文献   

20.
再接再厉     
子晨 《中文自修》2009,(11):51-51
在勉励别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用“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可是这个成语中有一个字很容易用错,就是“厉”,许多人都把“再接再厉”写成了再接再“励”。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既然是勉励,那么就应该是鼓励的“励”啊。这就需要了解“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厉”这个字的本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