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5年3月,福建省"2015级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蔬菜班)"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学,来自田间地头的95名农民和农技公司的员工参加了这次培训。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早在2013年就开办了,由福建省委农办和农业厅主办,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承办,分别开设茶叶、蔬菜、果树、食用茵、畜牧兽医5个专业,学制3年,学员对象主要是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职业农民。条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力,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型,要想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必须大力提升学历水平,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本文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培育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分析讨论,并就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嘉兴市首届“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班开学典礼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拉开了嘉兴市“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的大幕。开展“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是嘉兴市为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门类齐全的农村人才队伍,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施行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民培养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吉林地区为例,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学历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促使吉林地区农民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推动吉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简讯     
《职业教育研究》2013,(2):49+104+110+119+170+178
<正>福建省今年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万名2013年,福建省将启动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免试入学、免费培训的方式,每年在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培训1.2万名拥有大中专学历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  相似文献   

6.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着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政府投入“低度化”、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化”、农业生产“兼业化”、法制建设“低全化”等多重困境。基于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迫切需要政府、基地、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市场带动、农民主动的“五轮驱动”机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苏杜彪  徐丽 《教育与职业》2021,990(14):53-59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学历教育的路径:打破固有,改革百万扩招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职教高考"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百万扩招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构建百万扩招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服务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参与,构建百万扩招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1988年大兴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开发农业经济的“绿甜战略”方针。“绿”指开发沙荒地资源,发展林业和多种种植业;“甜”指提高瓜果的产量和质量。几年来,大兴县教育局以实施“绿甜战略”为办学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学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来提高在岗农民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 1、开展学历教育,是农民较高层次职业技术的培训。学历教育可以说是当前农民高层  相似文献   

9.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要素。“村官班”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样板模式,被教育部誉为职业教育“海南模式”向全国推广。在“村官班”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五理”教学法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途径。“五理”教学法的核心要义是:讲清学习道理、说明技术原理、进行问题梳理、组织现场处理、强化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0.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是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职业农民素质水平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基于职业农民素质现状调查分析,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之道,以便促进区域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不断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包括个人基本素质属性、职业价值属性以及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且丰富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途径和模式。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提升需要依托农村信息化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建设以及基于信息系统的技能体系与实践培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廖帆在《职教论坛》2017年第19期中撰文,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和职业能力,分析了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现状和群体心理特征,诠释了农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价值,并提出了我国农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职业农民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农业产业,可将其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高职百万扩招是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提升的重大工程,是着眼于"三农"人才队伍短缺而提出的重大举措.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面临着农业人才需求与供给错配、个性需求与专业供给矛盾的凸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适应性偏差以及师资与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新型职业农民求学诉求和产业需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守以产定需;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分类培养;创新评价机制,坚持成果导向,建立适切性弹性学制制度,引领院校教学管理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加强教育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从“职业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从业素质体系,并探索精准培育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技能开发》2013,(2):49-49
2013年.福建省将启动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免试入学、免费培训的方式.每年在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培训1.2万名拥有大中专学历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主要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近日正式出台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己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如何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作为"三农"主体的农民当然是重中之重。三年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首次被正式提出,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就已同步写上议事日程。着眼于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2015年1月20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市教委协同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相似文献   

17.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中的核心主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力,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培训内容同质化程度较高且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服务、培训方法、培训效果评估等七个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进行实然分析与应然建构。  相似文献   

18.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把扶持农业企业和农民创业,当作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开展能够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创业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转变观念,了解政策,适应市场,掌握自主创业的技术和方法。协助贷款,扶持创办农业企业。学院在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坚持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19.
品读     
<正>农业职业教育不单单包含以往侧重于技术和技能的职业培训,而且是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的系统教育。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教育部职成司进行政策解释。"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在推动城乡一体化中加快去除"农民"的身份属性,使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加大强农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难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样本区域的35名“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其胜任素质的要素构成。结果表明,“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胜任素质包括“从农动机、职业承诺、团队建设与领导力、市场信息搜集与获取、成本收益评估能力、模式创新力、关系资本积累能力、农人新思维”等17项要素。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特征编码具有较高信度,胜任特征能对绩优组和绩平组进行有效鉴别与区分,具有较高效度。因此,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要素构成进行研究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