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巩境内流传的古思州傩戏以宫廷傩和民间傩为主,而宫廷傩是中国古代四大傩戏之一,目前仅在湘黔交界处存留,国内其它地方尚未发现。而以宫廷傩戏剧目《喜傩神》为代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则代代秘传,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桂林的傩戏,尤其是傩面具在宋代曾经闻名全国。解放后,随着破"四旧"的活动开展、表演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桂林的傩戏逐渐呈现出边缘化、濒危化甚至灭绝化的趋势。傩面具的严重遗失、表演活动的失传等,这都给傩戏表演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开展加强宣传力度、革新傩戏内容、培养专门性文艺工作者等相关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贵州傩面具类型完整、形态丰富,是傩面具研究的活形态资料。傩面具作为驱傩仪式与一般巫术的分界标识是,傩最直观最具象的表征性符号,从傩发展的早期开始就一直为傩事活动所运用。随着纯粹祭祀性傩祭向多艺术因子复合的傩戏过渡,傩面具在数量、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贵州现存的傩戏形态中找到不同层次的傩面具形态。在巫术性质的驱傩仪式中,傩面具就如同一张“神圣帷幕”分隔着角色的世俗性与神性,它在“陌生人的力量”的驱使下成就了世俗扮饰者的神性角色,发挥着傩的神秘巫术-宗教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论文在对昭通镇雄、大关、彝良多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昭通傩戏发展的历史、现状、表现形式、特点作了分析介绍,从昭通傩戏的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甲马是中国民间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各样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昭通甲马是中原文化习俗流入后与昭通习俗渗透与交融的结果,它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后受到形成于康熙年间的湘西傩戏的影响,在昭通地方"端公戏"之中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和较集中的体现。论文拟探讨昭通甲马与中原甲马间的联系,昭通甲马的特点,并推测昭通甲马能扎根的原因,从而寻找昭通甲马流变情况及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6.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 ,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 ,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 ,透析云南傩面具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端公戏是原流传于江西和湘黔交界一带傩戏的一个分支,傩戏是被称为戏剧化石的古老剧种。端公戏大致是明清时陆续传入昭通地区的,它保留了其原始巫祝和奔放、粗犷的特色,然而也受着川剧等多种戏剧的影响。这套脸谱是昭通地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从镇雄县收集的,由杨荣生同志供稿,共九个,分刊于116页和封三。  相似文献   

9.
端公戏是昭通傩戏的总称,流传于云南昭通地区的广大偏僻山区。云南昭通地区位于云岭高原东北隅滇川黔三省夹角之中,处于中国傩化圈的边缘地带,傩事活动盛行。本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试就流传于云南昭通地区的端公戏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它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复兴民族文化浪潮的兴起,戏曲的传播也开始得到发展,各地的地方剧种相应地受到重视。张家界阳戏原属于祭祀性戏曲,是由傩歌、傩舞、傩仪、傩面具等组成的傩戏演变而来,并且在音乐上吸收当地的民歌、花灯等音乐元素,是张家界土家族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使的张家界阳戏与其他地区阳戏的音乐有明显差异,本文以阳戏的音乐作为中心,从语言、唱腔、伴奏三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