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丹现象"是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在21世纪世界历史运动过程中发展、变动的产物.其特点是一批从以往的学术圈子走出来的学者,借助电视传媒对古代经典进行个人化、通俗化的解读,达到向公众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趋向,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但于丹式经典解读没有能够起到很好调和学术研究的专业需求与大众接受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至在解读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需要对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既要有个人化理解,又要遵循必要的学术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学-以贯之的对经典本旨的寻绎和对圣贤之意的坚守,无不充分表明,中国经学解释学基本的和主要的解释取向是原意观.或者说,中国经学解释史一脉相承的通诂考信的理解方式本质上就是原意观的方法表征.质言之,经典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它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集体符号.在数千年的艰难岁月里,经典始终处于历史向心力的核心,凝聚并引领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而这种信仰显然依赖于我们对经典的作者--圣贤元意的执著与守护.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探寻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契合点,通过"还原"与"移植"的教育新策略积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还原"是指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首先,还原历史背景,凭藉历史背景丰富知识结构。其次,还原创作背景。在经典作品的赏读过程中,结合作者的性格、气质、心理、教养、师承、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等复杂的因素理解作品。再次,尊重历史人格。阅读经典作品或是评价古人时需理解当时的道德评判标准,尊重古代文人的人格精神,真正做到"理解之同情"。最后,模拟情感体验。重构当时的具体场景,模拟人物当时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在深刻的心灵感悟与细腻的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古人的情感交流。"移植"是指将经典作品移植到当代文化新语境。对古代经典作品中体现出的人生感叹、生命呐喊、人文关怀等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的主题进行现代化阐释;有意识地将文学形象移植到现代价值体系的标准下重新进行审读;充分发掘古典作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情感建构的意义,努力构建出"知音"般的情感共鸣境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与现代影视改编的对比性赏读中,探析各自的优劣,自觉地回归经典,真正欣赏到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还原"和"移植"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引导。尽量避免学生的误解与偏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品中存在的文本缝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此外,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达到愉悦其心和培养其能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遗产的文化意义在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中至关重要。西方遗产界对遗产意义的理解经历了从"物质"到"非物质",从"有形"到"无形"的理解过程。通过对山东曲阜古泮池街坊的人类学的考察和对中国传统经典文本的分析,本文展示了文本中的"经义",以期引起对中国本土遗产意义和价值引起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籍的西译绝不仅仅是知识论的问题,它涉及到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对翻译的重新理解以及对西方汉学如何认识。文本从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外译历史和实践做出宏观的研究和展望;梳理了中国文化典籍走向西方世界的400年历史的基本脉络,总结其规律和方法,以求获得历史的智慧,为中国文化经典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即使在职业导向越来越明显的新大纲的"阅读与欣赏"模块的课程内容中也安排了古代诗文,这体现出对国学经典阅读与欣赏能力的重视,对传统文化解读和理解的重视。中职语文教学深化国学经典教育要始终体现职业特色,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职业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现代职业精神,成为敬业高效的高素质劳动者。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生过程中,有一种情形颇值得玩味:即使在那些看似激烈反传统、看似主要依靠移植的思想观念中--比如科学--仍然以某种方式"旧瓶装新酒",依靠中国古代传统并且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科学观的某些特征或许可以启发人们反思对西方科学观的通常理解.这样的反思同时内在地要求反思中国现代思想研究的习见范式.若非如此,我们将很难看到,中国现代精神传统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个试图接近于西方现代又"走样"的中国现代思想,而在于:在一场规模宏大的"思想实验"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有别于西方现代的另一种可能的新世界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多简单地停留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段意把握等浅层次阅读。但是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无一不是流传千秋、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家经典,文本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无一不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的一个范本。何况现行教材文本注释多补遗了学生知识的空白,学生理解文本较易。因此,文言文教学首要目标,要走向"读懂",也就是在多样化的朗读中,破解文言文背后文化的密  相似文献   

9.
"视域融合"不是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解释文本,只有读者沉浸于文本所开启的境域中,达到与文本不分彼此的状态才能实现"视域融合"。所以,在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过程中,训诂、考据以解读文本原意是实现视域融合的先决条件。伽达默尔鼓励文本解释的多元性和创造性,但如果将"视域融合"误解为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改造文本的活动,就会将一切随意解释经典的行为看作正当的,这必然严重危害中国哲学的发展。"视域融合"本身的局限是没有考虑视域融合的结果与文本原意之间的差异问题。如果将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当做经典的原意,将损害现代学术的严肃性和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本的表达式,是创作者的体验与解释者的理解的中介,它们三者的相互作用,才是文本解释乃至“精神科学”的特定程序和本质表现。本文以《论语》《庄子》为个案,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表达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系统中的空间及其召唤性,语符建构中的意象及其召唤性,试图从一个角度探讨中国学术何以能在经典解释过程中开经典之生面、以复古为解放的问题,进而为考察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发展增设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辞章学是"大修辞学",或称"广义修辞学",它和经学、史学一样,是"吾国之菁英",是言语艺术的国学。我国辞章学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古代期、古今过渡期、现代期。本文简述古代期辞章学;较具体地阐释过渡期倡建辞章学的观点;较详细地叙述了现代期辞章学各类型代表作及其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近期的研究规划,研究应注意的原则和如何实现计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其置身的积弱积贫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在激励。这两对看似矛盾、冲突的对立双方,实际上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儿童读经与历史上的读经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用过去的批判言论来批评今天的儿童读经,更不能因为读经已经废除,今天就不能再读。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儿童读经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结合时代特点,科学理性地思考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要在读经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使读经活动能够健康、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身处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和急剧变革时期的王国维,是位饱受传统化濡化而又受西方化洗礼的一代国学大师。时势巨变的刺激,对“可爱”与“可信”之统一的企求,儒的道德化灵魂的召唤,使他的学术研究最终走向返经信古,于经史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在王国维的心目中,殷周的德治化是“可爱”的,通过考证也是历史的真实,因而是“可信”的。这样,王国维通过回归传统,寻找到了化的认同感,在主观上获得了有生慰藉。但理想与现实终究并非一回事,王国维孜孜以求的困扰他的“人生之问题”始终未能获得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新学”是近代中国传统化与西方化在互相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甲午战争之后,由乾嘉汉学发展而来的今经学结合古经学形成的趋势,经世致用之学经龚自珍学推动提挈诱掖形成的趋势,薛福成、郭嵩焘等着力倡导的“效法泰西”等三种趋势在以“学战”为先的社会潮流推助下,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学家们汇为一体,遂建构起近代“新学”模式,以应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求。“新学”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传统中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结构性变动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斌椿1866年率队游历欧洲,是中国第一个赴欧的官方考察团,王韬也于次年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应邀到英国翻译中国经书。两人由于先前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人际交往、知识结构和志向抱负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他们对欧洲的认识尽管有某些相似性,但差别也是很显著的。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王韬则率先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大学经典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经典教育课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现当代经典著作、外国经典著作和科学技术哲学著作等五类,每门课程内容以文本细读为主。通过经典教育课程学习让不同专业大学生拥有一部分共有的知识、记忆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而设立经典教育中心、推行经典教育课程计划、实行必修和选修制度、严格授课管理和监督等办法是实现大学经典教育的基本路径。大学经典教育可以有效构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为开创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中华文化提供基础的精神资源和智力支持,形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五四后期,胡适等新文化人改变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理智认同.整理国故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发掘有生机的旧传统,既为五四前期的启蒙思想寻找传统的支持,也为嫁接西方现代文化和再造文明寻找传统的根基.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新文化人发掘了明清白话小说和历史悠久的古代白话文传统,为白话文运动寻找国语范本和历史的渊源;发掘了清代汉学的考据方法和一脉相承的古代科学方法论传统,为倡导西方现代科学方法寻找传统的支持;还发掘了中国古代的辨伪学和源远流长的疑古思想传统,为整理国故运动中的价值重估和古史辨伪寻找传统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应置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抓住其古典性文化特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梳理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绪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国古典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另外,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者、传播等方面,也具有与当代文学不同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方言文学的今译与翻译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海上花列传>今译与翻译研究》关注了方言古籍今译的问题和形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丰富了方言翻译与古籍今译的实践,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为两种不同的翻译形态做出了新的解释,也为认知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基于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的中文今译和英文外译两个层面,本书涉及古籍今译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认知问题和形态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