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语文教学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和灵魂的家园。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通过传统文化教育、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注重人文关怀是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精神世界,促进他们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更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在这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可以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愿意、喜欢学习语文,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反复揣摩,学生也在反复揣摩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世界的丰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说教学,是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4.
赵志静 《中学文科》2009,(16):64-65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5.
李卫东 《教学随笔》2014,(22):21-2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同时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执教者不能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来生硬地灌输人文思想,而是抓住其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环节,从而实现心灵与文本、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真诚对话。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努力积淀美好的人文素养.本文对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及语文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内容作了探讨,旨在将传统美德导入语文教学,做到无痕教育,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7.
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具有广泛深厚的人文内涵,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任务,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最佳蓝本,语文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命的快乐,展示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构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1.树立“言语本位”的语文意识。“言语性”是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以言语教学为本位,语文科的研究性学习也当然应该体现这一点。2.要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观照。(1)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2)面向全体学生,多关  相似文献   

9.
傅卓琴 《成才之路》2009,(33):40-40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真正成为精神高尚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关注学生心灵、尊重个性、培养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创造这四个方面来发挥语文教学优势,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这样阐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使人幸福。"语文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应致力追求的目标。一、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  相似文献   

12.
黄乃斌 《教育文汇》2003,(2):26-26,25
把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来认识和教学是语文固有的特性决定的。长久以来,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思想教育的工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过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人文色彩加以淡化,是对语文教学的不负责任,是对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玷污。这种对语文本身人文色彩的淡化,致使学生精神世界中人文意识流失,语文教学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精神的抚慰,语文教学陷入了片面发展的境地。因此,弘扬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实乃当务之急。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传达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取向与精神品质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透、融入精神、道德、人性和人格等人文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恒常不变的规律。反思语文课堂,教师要在变中求取"真经",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得更为丰厚,就需要变中求活:探求思辨的生存空间;是变中求新:寻求语用的多元空间;变中求进:追求表达的真实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语文工具,又要接受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完成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完成作品思想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的情感丰富起来"。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育科学的发展.要求教师用艺术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艺术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展开学生的智慧翅膀.以自己的灵气使语文教学更贴近时代与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为此,教师应该活化美化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17.
<正>慢教育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促进心灵的交融。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充分掌握母语,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无法立竿见影。慢,语文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展现其独有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得到心灵的濡养。因此,高中语文也需要慢教育,需  相似文献   

18.
白太伦 《课外阅读》2011,(12):70-7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注重利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丽晶 《学周刊C版》2023,(10):124-126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人文观念融入到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文关怀,让高中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的陶冶,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覃婧 《广西教育》2010,(20):25-26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思想。因此,语文不仅仅是工具,它还应该是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要有思想、有情感、有审美、有精神,它应该引导学生享受其中蕴涵的思想,帮助学生体验其丰赡的情感,教育学生领略其精神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