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晔 《新闻世界》2012,(4):92-93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不当往往成为事件引发的导火索。本文以邓玉娇事件为例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政府信息传播不当诱发的受众心理负效应,探索政府机构在处理类似事件中应该遵循的传播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与传统媒体下的表现有相似的部分,也有很大不同,有着信息时代鲜明的印记。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受众也更加值得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事件,来研究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4.
朱倩 《新闻世界》2014,(8):373-374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在选择信息时也有其心理规律,在网络事件中,这种规律变现得更明显突出,本文以传播心理学为角度从传播者和受众出发分析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5.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群体性事件新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就应当正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角色定位,深入研究和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及社会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8.
左晶 《科技与出版》2014,(4):117-120
"标签化传播"是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特征,热点事件的标签往往是对事件的高度浓缩与概括,以充满智慧的挖苦和讽刺博得广大网民的意会言传和广泛参与。"标签化传播"既是媒介竞争的产物,也是我国目前网络新闻管理不规范造成的,而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众强烈的公共表达意愿则是"标签化传播"的深层动因。虽然"标签化传播"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满足受众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需求,但标签的肆意张贴,不仅容易造成人们认知的简单化、随意化,也影响人们对事件真相的全面认知,扭曲社会价值观,形成社会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在大量劣质标签中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9.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贾君鹏"事件发展的前后不同阶段及其所处的传播语境的变化,分析某一网络传播语境和整体网络传播语境下网络受众符号解读的发展变化,探讨网络传播语境对受众符号解读的影响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传言事件对我国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以风险社会的视野,通过对"广元蛆橘"传言事件的文本分析,以谣言心理学为分析进路,对传言事件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风险社会的流变,大众媒体需要通过建构风险事件报道意识.以应对易轻信于人的受众心理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微博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即时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媒介整合度高、强弱连接有力等是其特点;本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从微博事件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的角度来解读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特点作系统性考察,从而正确把握微博事件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3.
梁云  郝艳 《新闻前哨》2003,(8):64-64
电视以其传播快捷、现场真实、画面感人已经成为受众喜爱的大众传媒。电视新闻在电视节目的影响中又是首屈一指的节目。我们都知道,新闻是自然和社会中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件。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新闻是事件构成的。而事件又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完整过程,那么在电视新闻表现事件的时候,应  相似文献   

14.
集体记忆是构成一个社会群体的基本心理基础,它勾连着过去与未来,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新闻业的形式及功能,还拓展了集体记忆的空间,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会因激发受众不同的"隧道记忆"而形成"情绪性热点事件"。本文以2019年4月16日轰动世界的"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为研究对象,采取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新浪微博中的原创文案中受众的记忆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关联,集体记忆中蕴含的情绪值呈现怎样的规律以及公众在此事件中的网络行为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激发受众集体记忆的部分,在激发的同时能够大范围地扩大传播效率,受众对于维护集体记忆符号呈现出归属、进取与捍卫的多元行为特征。通过就此事件的研究来反思,在媒介带来一次又一次"记忆潮"的时代,新闻业界如何让对"集体记忆"这一资源富矿加以利用,以建构更好的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5.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文字与图像(图片、视频)融合传播,图像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图像事件"的提法开始出现。本文试对"图像事件"作概念性的说明,并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为例分析"图像事件"的成因、呈现和效果,希望就"图像事件"传播引发的负面效应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往往会出现真相缺失的问题.在公共事件发生以后,由于正常的信息机制不透明,不仅会出现谣言盛行、真相缺失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在真相出现的情况下,仍然会被舆论所忽视.本文分别从受众、新的传播技术和主流媒体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在当下公共事件的传播中真相缺失的原因所在,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  相似文献   

18.
郭云霞 《新闻世界》2013,(2):114-116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加剧社会风险。因此,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是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应如何做好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党报在"词时代"的失语考察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新闻事件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得到传播。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媒体,所有网民既是新闻的发布者,也是新闻的受众。尤其在微博出现之后,新闻报道几乎都具有了"现场直播"的形态。第二,网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任何事件在其中都有被放大的可能。"放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事件的严重性可能被放大,另一方面是指事件本身可能被放大,由一个事件可以牵连出好多相关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2013年4-5月《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持续28天的"水战",赚足了受众眼球,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和搜索引擎的热门话题,"标准门事件"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而成的热点新闻事件。本文运用危机传播的相关理论对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进行个案研究,结合危机产生的阶段性特征重点分析"标准门事件"中的舆情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