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几个问题的认识及教材编写意图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自然环境部分,以四大环境知识体系替代了地理学原有的圈层知识结构。教材从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分别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由远及近阐明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陆地环境被安排在四大环境的最后讲述,作为教材环境篇的最后一个单元,它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地与海洋     
【考点点击】一、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二、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  相似文献   

3.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不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文明的呈现方式也千姿百态。就中国而言,负陆面海的地理特征不仅孕育了深厚的陆地文明,而且也锻造了辉煌的海洋文明。远古先民在走向海洋的征程中不仅促进了航海工具日益革新,而且推动了沿岸港口和海洋经济的勃兴,并为我国古代海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教材关于灾害科学教育方面的内容较为丰富,从整个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的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里面主要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具体内容见表1。  相似文献   

5.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李蕙/湖北襄樊铁路分局教研室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产生、繁衍、生活和发展的地方,是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场所,也是不断受到人类改造和冲击的空间。1.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是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在前,...  相似文献   

6.
陆军 《地理教育》1998,(4):10-11
新编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材的自然环境部分,以四大环境知识体系替代了地理学原有的圈层知识结构。教材从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分别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由远及近阐明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陆地环境被安排在四大环境的最后讲述,作为教材环境篇的最后一个单元,它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单元内容在教学上应承担的任劳和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是确定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选材原则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透视 在高中地理教材上册中,只有"陆地环境"一章是"崭新"的.其将构成陆地环境的基本自然要素分而合之,既有专题论述,又有整合研究,真正而充分地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统一性和差异性,能使学生从整体把握陆地环境的特点,认识到陆地环境是人类唯一的寄托.  相似文献   

8.
所谓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从总体上而言,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但在不同的地区,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故分别具有一定热量和水分的组合,遂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气候、植被及土壤,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不同地区的陆地自然带,显示出极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各个陆地自然带及其之间却又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9.
地形在整个地理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组成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其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剧增、陆地资源的日渐短缺,人们逐步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正以其富饶的资源、广袤的空间,为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但是,海洋在给人类提供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般把发生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的、由于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而引发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常见的海洋灾害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自然风貌差异显著,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音乐是一种由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人们创作并表演的音乐,这种音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叶滢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大千世界丛书》(共十个分册)从宇宙、大气、海洋、地表形态等方面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多角度阐述,内容生动活泼,选题主要来自日常生活、社会焦点和科学技术前沿,  相似文献   

12.
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3.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又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和概括,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容之一。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有:陆地自然带的主要类型;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豫鄂 《中学俄语》2006,(7):32-34,59
如果看一眼地图,就立刻会发现地球上的水占据多大的空间。人类早已习惯享用海洋的馈赠。一旦人类缺少食品,海洋就会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我们应当像保护陆地大自然那样,珍惜和保护海洋的水域。  相似文献   

15.
张云 《地理教育》2001,(6):18-18
一、教材分析: 陆地环境是陆地表面形成的地理环境,它由地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共同构成,几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是由其它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来的,但陆地又对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自然土壤使得绿色植物得以生长发育;农业土壤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条件,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会不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一、城市区位与地理环境1.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地形、河流、湖泊、海洋、气候等自然要素,并与城市形成各种空间关系,随时对城市产生影响。在湘教版教材中,有美国纽约城市区位图,见图1(湘教版图2-1)。该图揭示纽约的城市自然地理区位在  相似文献   

18.
黄琼 《初中生》2007,(3):12-15,19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宋燕 《地理教育》2006,(3):16-16
地理环境中的同象是指相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异因是指不同的形成原因。在地理环境中,同象异因现象较多,可以说形形色色、多姿多彩,涉及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本文略举几例:1.气候方面南亚和东亚地区盛行的夏季风,都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高温多雨,但是它们的成因不同:南亚夏季风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远离海洋,干旱少雨,沙漠广布。在这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却生活着一些奇趣小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