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小语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指的不是省事,不是草率,而是教者深入教材"潜心会文、披文以人情"后的"厚积薄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简约教学内容,而且要简化教学环节,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得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探讨的深人,我越来越感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张如江 《现代语文》2008,(9):107-108
刘国正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发你,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课教“活”,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提法:“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识字!,,追溯这句话的源头。最早当源自于吕叔湘先生对于“文革”以后语文教学中“课堂变胖”现象的批评——即文章浅显易懂,教师反复唠叨。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课改以来,崔峦先生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张庆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之后,于永正先生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他认为教学目标简约,学生能读会写就可以了;教学方法简洁,让孩子读懂课文明白道理就行了;作业要简化,学生能写字会作文就够了。  相似文献   

5.
甘凤兰 《青海教育》2003,(10):40-41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从“学会”到“会学”是一个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过程要通过广泛的迁移,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7.
一、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要求,关键是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要融洽。刘国正先生曾阐述“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教者会无精打采,学者会兴味索然,要使课堂有声有色,必然要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让师生在互动中体味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改的尝试中,我喜欢博采兼蓄老师们成功的经验,更愿意探新求异,磨炼自己不断进取的意志。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学走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从语文教学全过程来看,学生始终是主体,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是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我是以“训练学生学会‘比较’”为突破口,开始摸索怎样教学生会学的。三年前,我接受了部颁重点中学语文新教材的试教任务。教学中,我首先从改进教法入手,利用新教材“比较”教学因素比较多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学生、教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的对话,当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要想实现学生与文本顺利对话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叶圣陶老先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的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因此,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日的,伞而提高语文素养。一、从“习”入手,巧妙培“渔”1.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语文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要求。简而言之,“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是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如何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喜欢的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了“以学定教”能得以成功实行的关键,也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联系工作实践谈谈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应有的三个创建。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但是,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并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行动和过程中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教学的实质不是花架子,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是要保持和发扬光大的。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我们的语文教学作为母语学习其实应该很简单,很从容。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崔峦语)。  相似文献   

13.
写作能力提升归根结底要靠整体语文素养,靠积累,而语文素养,包括才情、个性、潜能,等等,有很多东西不全是“教”出来的,能“教”的只是一部分,比如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不可教不是不要教,不是放弃,而是要配合整个语文教学,需要细水长流,有比较长时间的积累。许多老师训练学生,把文笔作为最重要的手段,千方百计如何吸引眼球。“文艺腔”成为风气,我主张高考作文命题要改一改,从偏重感性和文笔,改为重视考察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邓秀云 《新疆教育》2012,(8):108-108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自学自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自主地去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取知识。把阅读课文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心智,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  相似文献   

17.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非常认同“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理念,并一直作为我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因为,这句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本质的体现。怎样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呢?这就要求给学生传授终生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历来如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搞得好不好,将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历来会存在着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高谈阔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时间,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