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陆世雄 《考试周刊》2009,(35):23-24
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自1930年发表以来.便成为文学批评者竞相讨论的对象,而其中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女主人公爱米丽的悲剧命运。有的学者认为,爱米丽杀死恋人是因为对方的薄情令她由爱生恨。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爱米丽的悲剧是由南方盛行的父权社会和传统妇道观所致。本文认为。爱米丽悲剧的成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是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内因则是爱米丽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描写了两个悲剧性的女性:曹七巧和爱米丽。曹七巧由于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而不自觉;爱米丽孤傲、怪僻、由爱生恨走向自我的毁灭。她们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作为女性,她们都在抗争中绽放,在人性的扭曲中枯萎,隐含着深刻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爱米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自问世以来.人们一直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评述.可见其巨大的魅力。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分析才能正确地发现爱米丽悲剧的成因。首先是她那坚持清教思想家庭伦理观的父亲剥夺了爱米丽青春时期爱的权利;然后是镇上人为维护旧的传统观念.对已是老处女的爱米丽的爱情横加指责和干涉。内外夹击中倍受煎熬的爱米丽在遭到爱人遗弃时失去理智.酿成了一桩惨烈的悲剧。爱米丽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爱的权利一再遭到剥夺和侵犯.是其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磊 《华章》2012,(36)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以美国内战后南北方经济的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传统道德禁锢下的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悲惨的寻爱历程.本文从爱米丽悲剧源头进行分析,分别从传统,爱情两个方面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梦想和现实的冲突以及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控制和摧残.  相似文献   

5.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作者福克纳对主人公爱米丽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表现出无尽的同情和怜悯。从女性主义视角,包括社会、家庭和婚姻制度三个方面对爱米丽的悲剧人生进行解析,从中可以看到南方非人道的道德观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控制、摧残和扭曲。  相似文献   

6.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外部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冲突,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囚徒.她是社会和历史的殉葬品,她在两种来自男性的定义中顺从,反叛,失去自我,从最初的"屋中天使"异化成了"魔鬼".试图从社会,他人和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爱米丽的异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袁春梅 《海外英语》2014,(11):210+226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小说女主人公爱米丽度过了悲惨孤独的一生。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爱米丽生活在以男权为绝对中心的美国南方社会,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又有着一个暴君式的父亲,这一切导致她性格扭曲,最终杀死她唯一的爱人,陪其尸体度过四十余年。  相似文献   

9.
关于爱米丽悲剧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自问世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对该篇小说从各种角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焦点集中在爱米丽的悲剧成因上.本文以对文本谨慎忠实的解读为依据,针对其中一些学者的观点展开商榷,认为爱米丽的悲惨命运是由女性和作为贵族小姐的冲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纪念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爱米丽的悲剧是由她身上的“窈窕淑女”观念和传统妇道观及其它因素所致。小说不仅描写了爱米丽的悲剧,而且反映了福克纳表现在小说中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1.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常以其特殊的时间观为架构。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福克纳采用死亡这一手段重新建立并阐释了时间观。通过对爱米丽父亲之死、荷默之死以及爱米丽之死进行解读,可发现福克纳的死亡哲学以及它与其时间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以其气势恢宏的“约克那帕塔法”小说系列而享誉美国及世界文坛,《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本文着力探讨的正是这篇小说中妇女的影子性,在父权制度、种族等级制度以及妇道观念影响下,出生高贵的南方淑女迫于社会的现实,唯有顺从公众。爱米丽在小说中的影子性只是她现实生活中影子性的反映和再现而已。  相似文献   

13.
罗小强 《九江师专学报》2005,24(2):64-65,72
爱米丽·迪金森是美国第一位现代派诗人,本文拟从她的诗学观、思想倾向和语言技巧方面分析她的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一、作品及主要人物介绍1.1《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爱米丽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爱米丽是其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爱米丽的父亲为自恃门第固守这旧世家的傲慢自大而赶走了所有有意于自己女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送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被普遍认为是反映了南方新旧两种制度的冲突.本文从女性角度出发重新解读,认为爱米丽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父权制和淑女制对女性的性别及情感阉割;而在爱米丽死后,杰弗生镇上的人们在她家二楼密室里的骇然发现实际上是爱米丽对虚伪的南方社会的一个绝大的报复.  相似文献   

16.
一、作品及主要人物介绍1.1《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爱米丽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爱米丽是其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爱米丽的父亲为自恃门第固守这旧世家的傲慢自大而赶走了所有有意于自己女儿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南方面临社会的全面变革。在变迁的社会中格里尔生家族的后代爱米丽与杰弗生镇上的居民陷入各自的矛盾与困惑中。本文从福克纳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出发,论述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一文中各个角色的矛盾,揭示了这些矛盾的本质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爱米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方没落种植园主的女儿——杰弗生小镇上存留的唯一的一位女贵族。她从小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世俗等级观念及清教禁欲主义的双重毒害,性格严重扭曲,导致她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与北方包工头伯隆·荷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告终。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描述了在没落的以男权为绝对中心的美国南方社会,女主人公爱米丽努力想摆脱传统世俗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同时又摆脱不了传统女性的影子与世俗的偏见,终究坠入悲剧深渊的过程.文章通过爱米丽这一典型人物分析,揭示了"女性"这一角色在美国当时南方社会背景下对于世俗的反抗以及保持自身尊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鞭笞了没落的世俗观念,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