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所谓诗的张力,主要指诗所具有的语言张力、结构张力、想象张力、意象张力及意蕴张力等。我们要较好的理解诗,就得用心体悟诗的这些张力。诗的语言张力。以大家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里,名词的变形组合挣脱了现代语法的蛛网,凸现了诗语言的跳荡之美;“鸦”、“家”、“马”、“下”与“涯”的押韵排列,显现了语言的音韵之美;别具一格的“三句对”的运用,则成就了语言的匀称之美;而语言的描摹功能又诠释出诗语言的绘画之美。这些便是诗的语言形成的变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如穆木天、王独清都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3.
吴昊 《文学教育(上)》2013,(23):142-144
“张力”是一个从西方文论引进的术语,在中国古典哲学和诗学中也能找到其痕迹,在诗歌语言中使用“张力”,会使得诗歌呈现出陌生感、惊奇感等与众不同的诗意。戈麦的诗歌语言便是富含“张力”的语言,这与他对语言的珍视和个人的思维立场有关。他的诗歌语言中的“张力”又具体表现为对否定连接词的运用、对富含“绝对性意味”的词语的使用、对“多重转喻”的使用以及使色彩象征意义变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词的艺术化组合是实现文学文本审美性的必由之路。汉语文学文本的语词组构形式丰富多样,作家进行语词组构的主要策略是:运用表象义丰富的词,复苏语言与感知觉表象的潜在联系;利用词义聚合的不同特性,造成有意味的文学话语;创造语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偏离效应”,使一般化语词生发出独特的表意功能;通过“碎片化”的语词组合,拓展文本内在的艺术张力;营造各种特定的语境,使语词获得具体、特殊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隐含信息,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这种特定意义,在字典、词典中往往找不到它的确切解释。尤其是文学语言,作家为了使作品语言更具感染力,常常通过文学言语符号的新奇构建组合,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语言产生“张力效应”,而具有深刻含义、含蓄意义、暗示意义等等“隐含信息”,给阅读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6.
文学阐释学体现出多元的丰富形态:文学注释学以意义的原义为旨趣,普遍阐释学追求浪漫主义的精神生命与认识论的普遍规则性,现象学阐释学关注本体论与语言本体论,批判阐释学强调解释的伦理政治,后现代主义阐释学则张扬话语的激情式延异游戏。这些阐释形态构成了文学阐释学的“家族相似”话语网络。虽然“阐释学”“理解”“解释”等术语被共同地挪用,但是它们在五种主要的阐释学形态中具有不同的所指意义,形成了不同的话语系统与价值取向,构建了各自的阐释学合法性基础,同时形成了阐释场域中的冲突与张力,彰显了文学阐释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郭放彩 《考试周刊》2009,(11):29-30
先锋小说《奔丧》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的传统文学,通过零度语言叙述.用偶然性来打断叙事结构的因果链条,向我们呈现奔丧过程中“我”错乱的、奇异的行为,这种极具艺术张力的结构上的“无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8.
书信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在式微;而相反,作为高科技时代的手机短信,因其短小、便捷而蓬勃发展。作为瞬时通讯工具,短信失去了书信所具有的文学表达的艺术魅力和情感魅力,失去了时间延绵的艺术张力,其语言也褪去了书信的规范格式和典稚表达,趋于口语化,甚至“异化”。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的“简约”和“丰满”,不是一对反义词。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如何在简约中追求丰满.让语文课堂充满张力呢?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社会科学“语言论转向”的全球化语境中,解剖和反思当前国内大学文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等诸多“两张皮现象与问题”,思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方向,召唤文学重返语言家园,提出建构汉语“文学语言学”新课程及新学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正> 诗歌语言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尽管诗歌创作往往靠的是“神来之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其客观存在却必定表现为具体可感的语言形式,离不开遣词用字,组句成章。新批评派的张力论认为,文学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张力普遍存在于文学的各种因素之中,诗歌语言也不例外。唐诗之美,重在形式,其遣词用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唐诗中的副词具有特殊的时间或空间暗示作用,诗句中的副词往往隐含一对相互对立的时间或空间,形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魅力即在于作品语言的无限度的张力。白先勇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得益于小说语言雅俗化与简练化的张力之美。  相似文献   

13.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14.
“张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阅读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意境,激活语言“张力”;利用“矛盾”,拉伸叙事“张力”;补充“空白”,生成角色“张力”。只有有效利用生成的“张力”引导学生细读、感知、揣摩,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读出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与"自动化"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推动文学的发展,使作品产生审美感染力.二者的张力主要体现在:张力的语言场,即符号与所指的不同一性、前期待视野与当下文本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审美心理与文本间形成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就是从“语言转向”来探索文学的形式美学,逐渐摆脱“文革”时期的政治功利和新时期初的社会功利,突破以工具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分析,走向以本体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审美批评,完成了从文学的政治性向文学的语言性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需要都会在大脑的电化学力场中引发相应的张力活动。在文学鉴赏中,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参与”也将引起一定的张力活动——这正是鉴赏过程得以维持的基础。同时它也使鉴赏成为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另外,文学鉴赏中的心理张力活动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还可以成为审美快感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文学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语言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文章在对大班语言活动“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多次研磨的基础上,提出语言活动中支持幼儿“文学想象”学习的“三计”,即引、忆、诱,在三者相辅相成、循环交替使用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文学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上的“张力”存在于文本内部,体现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表现在由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引导下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上。因此,教师可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和彰显“张力”,从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互动关系上认识“张力”,从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状态上把握“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