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体现着报纸编辑的办报智慧与社会责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生活新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报纸副刊特别是主流报纸的副刊,应该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就应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报纸四大构件中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可谓缺一不可。一方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副刊就参与构建并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副刊是最能体现报纸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读者对报纸鲜明"个性"的把握,往往首先来自对副刊的阅读刊的"另类"思考。如今,在新闻出版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报纸的副刊版面急剧减少,这已成为报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副刊的读者在减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坚持弘扬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是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同时,在今天全媒体的新业态环境中,正是副刊对自身文学特质的强调,对文化品质的追求,为报纸赢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副刊的文化面孔将成为一份报纸的识别条码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4.
刘元娟 《青年记者》2007,(12):82-82
乍一看,策划似乎与报纸正版新闻类板块关系更紧密一些,而与副刊关系不大,特别是文学副刊关系不大。报纸正刊为了及时反映新闻事件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需要进行精心策划,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副刊一般时效性新闻性不强,但有专家曾经说过:“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副刊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报纸的纯文学版纷纷变脸,生活随笔、时评杂感、纪实文学、时尚书评、幽默小品等等,取代了小说、诗歌等纯文学体裁,成为党报文学性副刊的主打。将纯文学副刊变为有文化品位的社会性副刊是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1897年第一张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问世,到目前报纸副刊形态的多元格局,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报纸副刊走过百余年的发展道路。百余年来,报纸副刊以其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推动思想文化革命,传播新文学,已经成为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由于报纸副刊的版而减少或在文化事件报道、对所在城市人文历史、城市地理、本土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的弱化等因素,使报纸副刊的作用在读者眼里越来越淡化,报纸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更是被逼向一个日益逼仄的空间里,这就需要报纸文化类专副刊的编辑在策划、选题、编稿等方面能够发挥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报纸副刊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关系,一直是业内热议的话题。笔者以为,报纸副刊从最初随报附送,到成为报纸新闻、副刊、广告三驾马车之一,副刊一直担当着拯救大众媒体文化品位的重任。其实,强  相似文献   

9.
冰源 《新闻前哨》2005,(4):50-51
副刊在我国的报纸上有着光荣传统。她作为正刊新闻版 的补充,在中国的社会形态演化、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作品问 世、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副刊正成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正刊越来越呈现出唇齿相依、并驾齐驱的态势。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副刊是作为一种闲散资源空间而存在 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向商业化、市场化全面挺进, 报纸作为一个反映时事生活载体的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与 此同时,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如果还是仅仅局限在 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方面,已经远远不能适应 报纸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新的新闻发展态势下,增强副刊的 新闻性,显得尤为重要。 增强副刊的新闻性,关键是副刊编辑要有新闻意识。在这 方面,我们《黄石日报》近年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报纸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为读者建设一块精神的家园。著名的报纸一定会办出著名的副刊,著名的副刊也一定能提升报纸的品位。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组成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版块。  相似文献   

11.
重视报纸副刊,历来是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我国的报纸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越来越在传播先进文化、极大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已成为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板块。纵观当下地方党报副刊,呈现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冯并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文艺副刊史》关于副刊的本体,认为“副—佐于报纸,副而成其为刊—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此其一。其二,副刊有整体上的文化或文艺的色彩。由是观照,报纸副刊的传统正在淡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当下的报业,所谓淡出,说的是传统的副刊精神正在丢失。现在的报纸副刊,细读下来,总感到时尚有余、文化不足,  相似文献   

13.
报纸分为新闻版和专副刊版,新闻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副刊则是慢性的,软性的,它的特质是文化。报纸副刊在中国报业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在报纸副刊中刊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五四时期,报纸副刊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大批提倡民主、反封建的文章成为全国瞩目的舆论中心。如今,报纸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报纸在发展,副刊也在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承载着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文学副刊,如何在内容上、形式上创新,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真正使文学的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是文学副刊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编辑对版式的美化和内容的策划。是保持报纸文学副刊个性与文化品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纸,从本世纪初就存在着两个相互依赖的最初表现形式,一是报纸的新闻性,二是报纸的娱乐性。而后者常常又起着相当大的迫你式的阅读作用。21世纪初,中国报纸副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其种类之多、花样之新、包容量之大、批评讽刺之尖锐,是历史上任何文化兴盛时期都无法相比的。报纸副刊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它的基本属性没有丢,就是副刊内容的文化和生活互相包容。这类副  相似文献   

16.
冯桢 《新闻采编》2004,(4):30-31
报纸在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越来越成为“新闻纸”,使某些报纸的副刊因被排挤而处于边缘化的“失语”状态。副刊的文化价值日益衰微,副刊的人文关怀功能被报纸的“功利性”无情取代,带不来经济效益的副刊似乎成了报纸不能承受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艺术鉴赏力普遍提高,这既为我们办好军队报纸文学副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在军营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办好军队报纸副刊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份报纸,与文化最贴近的是副刊。不论是地市报的副刊,还是晚报类、都市报类的副刊,文化都是副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素养和品位。"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著名报人赵超构一语道出了副刊的地位。好的报纸副刊,是陶冶读者情操、净化读者心灵的"精神家园"。然而,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读者成为报纸受众一族.随之而来的是诸如"乡村文化"之类的内容成为众多报纸,尤其是农民报以及面向农村发行的科技报等涉农类报纸副刊发展的方向.涉农类报纸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读者的文化生活,但相对于比较匮乏的农村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来说,涉农类报纸副刊的内容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对整个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