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快”     
摄影记者,抢镜头,拍照片,动作一定要快。关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一直非常关心,并作过多次指示。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日,周总理就对新华社记者说过: “你们动作太慢,一个场面的镜头,要对了好久才拍,使被照的人很不好受,有的外宾也对这提出了意见。你们应该好好研究改进,有些地方可以向外国记者学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07,(9):73-73
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江志顺的人物作品富有感染力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外在美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前不久,他在成都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这世,选登他拍椴的部分人物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3.
快是新闻摄影的第一要素,拍摄风光、人物肖像或其他场景,允许思考,拍不好可以重拍。而新闻摄影,却是稍纵即逝,既不允许等待。也不可能重新组合,重新摆布,重新拍摄。  相似文献   

4.
常常接到基层摄影通讯员打来的电话或来信,询问怎样才能拍好一幅新闻照片?有的诉说得很恳切,意思是学摄影多年了,拍了不少的照片,也上了一些地市级的小报,但中央级的大报就是上不了,领导一个劲儿地催,自己也特着急。希望我们这些大报的摄影记者给开个“良方”,指点迷津。其实,我们对于新闻摄影也还是处在学习和摸索之中,究竟怎样才能拍好新闻照片,我们也是“一头雾水”,盼着太阳早点出来驱走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但面对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求告信件,分明看到了一颗颗渴望进取的心,沉默和不回答真是对不住良心。无奈,只好硬着头…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摄影界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了不同的看法。时起时伏,争论得红红火火。有人说,新闻摄影姓“新”不姓“艺”;有人说,艺术摄影姓“艺”不姓“新”。文枪笔弹,各有各说,更始终没有人能雄辩地拍一下板,定一个音。 我干摄影几十年,前20年当记者,拍新闻照片。后20年搞创作,拍艺术照片。从来没有把摄影分成“新、艺”两家。我认为,他们是两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兄弟。他们之间只能分类,不能分家。  相似文献   

6.
旁敲侧击     
会议摄影或者说会场摄影,可以说是中国新闻摄影中一道避无可避的“坎”。尤其对于党报来说.政务新闻是重中之重。既然逃不开,就要想尽办法把“开会”拍好。摄影记者都知道,拍会议是块难啃的“骨头”,通常环境单一、光线差、人物变化也不多,以往拍会议无非就是“排排坐,拍人头”。  相似文献   

7.
我是你们的一个新朋友,喜欢摄影这门瞬间艺术,也是因为它我才认识了贵刊。读了几期《新闻与写作》觉得耐看,有品位,尤其是贵刊的“来图求解”栏目给我印象很深。特寄此照,希望得到专家的点评。这张照片我命名为“感人的岂止是音乐”,拍自一个露天的文艺演出现场。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最能触动人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到县市报的新闻摄影同行抱怨:新闻摄影,不好拍!尤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一天到晚就那么点事,实在没什么可拍的,即使拍了,画面也总是机器加人,或者是表彰、会议场景等。 其实,新闻摄影的题材非常广阔,可以说无所不在。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新闻摄影题材的丰富多样,关键是我们必须沉入生活的基层去观察发现生动的瞬间,创新运用各种摄影技法,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向生活的深度、广度寻觅、挖掘。 采用变焦镜头,加大光圈,虚化背景,烘托主体  相似文献   

9.
年初去省内一城区采访,该区宣传部长言谈之中深为自己辖区内的宣传报道工作没有起色而苦恼。他说:“部内搞文字、摄影、录像的都有,可就是抓不出好新闻来。其中的原因,我观察了很久,也琢磨了很久。觉得他们应该向记者学习,你们记者也不是什么都会,都懂,关键是会问。”这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记者是杂家”的职业特征,也点到了记者采访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平面媒体被分成了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事实上,文字记者在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民生进步的同时,用好手中的相机同样重要。文字记者“随手拍”记录下的新闻画面,不仅是对新闻摄影的有益补充,有时自己的文字还不得不让位于自己的摄影。  相似文献   

11.
观鹤     
张佑臣 《新闻传播》2006,(7):F0002-F0002
张佑臣,《农垦日报》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从事新闻摄影同时,忙里偷闲搞些摄影创作。创作中,他发现了丹顶鹤——朱冠雪衣神鸟——的美处:常梳雪翎不染泥,万里往复不分飞。于是,他春拍夏也拍,秋拍冬也拍。去年拍,今年拍,明年还要拍,拍得作者与鹤之间达到了如影随形的地步,拍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拍出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拜,拍出了作者对高远境界的追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你们拍什么拍?我们都没饭吃了……”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记者袁名清没想到仅因为庭审直播贪官蒋艳萍一案,竟遭到蒋原来所在单位省建六公司部分职工的围攻、殴打。3月23日下午3时许,政法频道记者袁名清、摄像师赵伟等一行赶到省建六公司采访。袁走在前面。赵伟扛着摄像机在后面边走边拍。走进大厅,袁向两名保安亮明身份,说明来意。一个保安说:“你们拍什么拍?我们都没饭吃了……”袁就问他:“为什么没饭吃?为什么不能进去?”另一个保安就上来抓话筒,记者赶忙往后退,保安跟上去,将记者推推搡搡的。赵伟一边退一边摄像,将这一切都摄入镜头之中。这时候,从赵伟的后面走过来一个留着平头穿夹克的男子,一上来就粗鲁地用手遮住了镜头,并且出言不逊:“我们这儿不准拍照!”很快,又从后面涌过来10多个男子,将他们团团围  相似文献   

13.
陈勇 《新闻前哨》2005,(12):69-69
去年10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斥资200万元,给湖北日报编辑部一线90名文字记者、编辑配备了便携电脑和数码相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鼓励文字记者、编辑拍摄新闻照片。 为文字记者配备数码相机是一项十分有远见的举措,此前只有新华社这样做。以此为契机,编辑部鼓励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换位思考。更可贵的是,记者们开始寻找文字与摄影的相通之处,摄影记者用“拍”的思维去“写”,文字记者用“写”的思维去“拍”,努力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经过  相似文献   

14.
我家大哥、小弟都是专业摄影人员,我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也学着照点新闻照片。这两年,竟然也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二十来幅新闻照片。因为摄影很讲究角度,学习过程中,我也在琢磨新闻的角度问题。给一个人物、物体照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拍,  相似文献   

15.
刘俊华 《今传媒》2005,(8X):62-62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摄影艺术家李庚元。谈话中得知,他是个迷恋了大半辈子摄影的摄影爱好者,拍了数万幅新闻、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多种多样的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16.
摄影专题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它既不同于各种体裁文字的新闻,也有别于图片新闻中的单幅作品。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采访方法与要求也有所不同。专题采访作者的基本功一个摄影专题的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这是完成摄影专题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借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把这些基本功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二是“软件”。所谓“硬件”主要是指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作风。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而摄影专题作者的深入实际比其他作者显得更为重要。相对而言,文字记者的采访,不一定全部在现场进行,而摄影记…  相似文献   

17.
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编辑出版了一本《当代摄影大师》,书的副题是“20位人性见证者”。其中第14位是尤金·史密斯。史密斯一辈子都在干新闻记者,1958年曾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书中这样评价史密斯:“他不理会什么样的表现才够得上艺术水准,他只拍人,只拍受苦受难的人,只拍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只拍为别人而付出的人,只拍需要大家去关心的人。”能够印证这一点的最典型的作品,同时也是史密斯新闻摄影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是他的关于日本“水俣症”的图片报道了。水俣,是日本九州熊本县的一个小渔村。渔村附近有一…  相似文献   

18.
我刚刚涉足摄影领域之初,一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在看一幅拍虚了的照片时说:“摄影,第一重要的是拍实!”  相似文献   

19.
我们集团军的摄影骨干,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在解放军报社的记者、编辑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仅去年一年,就在《解放军报》刊用新闻照片305幅,是集团军历史上在军报刊登图片稿件的最高纪录。在众多“武林”高手、摄影名家参加的由解放军报社组织的’95“全军新闻摄影十佳”评选活动中,我们集团军就有3人当选。我到军里的第一年,对各单位的摄影报道人员进行了统计,发现这支队伍残缺不全。有的单位有相机,没人干;有的单位有人干,又没一台像样的相机。也有的团级单位人和相机都有,除了不负责拍新闻照片外,其他工作全于俄将…  相似文献   

20.
套拍是影视艺术中常用的一个术语,它通常是指在拍一部影视剧的同时,利用其材料同时制作出另一部影视剧。对于记者工作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它可以使记者摆脱无稿可写的“贫困”状态。从众多成功记者的实践来看,新闻工作的套拍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一、化整为零法记者免不了要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或重大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许多初出茅庐的记者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