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去年底,我由记换岗当了编辑,并接手《战士视点》。该专栏前任责任编辑何呜鸿告诉我,这个专栏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我理解就是要为战士掘一口井。井中有清泉,泉透明、纯净、甘洌、滋润,具有“解渴”、“养人”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析事明理》专栏创办两年来,在基层官兵中已经拥有相当大的“读者群”,日益受到基层干部战士喜爱。许多干部战士把《析事明理》专栏的文章剪贴在笔记本上,甚至一期不丢。基层官兵之所以喜欢看《析事明理》,是因为该栏目事儿摄取得新鲜,道理讲得明白,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通过分析那些似是而非的事,帮助读者明白一个准确无误的理。1996年6月19目的《析事明理》中的事说的是,某团二连副班长王志伟军政素质过硬,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人党却卡了“壳”。原因是介绍人找他谈话时,他一再谦让:“我…  相似文献   

3.
《优秀士兵剪影》专栏,是本报继《连队新闻》、《基层人物风采》之后,新开辟的又一个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战士的专栏。尽管这个专栏在版面上不很显眼,在读者中却引起很大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赞扬她是“了解连队战士火热生活的一个窗口”,“是最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栏目之一”。回顾开办这一专栏的前前后后,我们的体会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满腔热情地为“小人物”立传。贴近性——让“小人物”登上“大雅之堂”军报的三版是“政治·基层·社会”版,信息量大,指导性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过去,尽管编辑部十分注意让三版贴近基层…  相似文献   

4.
为了切实贯彻面向基层、面向战士、为基层士兵服务的办报宗旨,各军区军兵种报纷纷开设以士兵为主要读者对象、由士兵采写、反映士兵生活的专栏。创办于2002年1月的《人民前线》报《兵写兵》专版,坚持“写兵、兵写”的风格和定位,所采用的稿件主要由士兵采写,让战士的形象直接展示在各级领导的视野中。专版不仅得到了基层官兵肯定,也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的高度关注,并获得“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二等奖。  相似文献   

5.
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体现在军报中,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战士。2001年3月,军报三版开辟专栏《战士视点》,专栏创办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这个专栏已得到基层官兵的认可,受到广大战士的喜爱,战士们形象地称它是军报给他们开设的“焦点访谈”。2003年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1期说,  相似文献   

6.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这一点已经世有公认。这个栏目从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至今8年半,它的成功实践可以给新闻界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从媒体上得知《<焦点访谈>红皮书》出版发行的消息,我就赶紧去买了一本,而且很有兴味地把它通读了一遍。 收获,确乎不少。这一方面与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焦点访谈”这个专栏节目,且不断从中得到启示有关,同时与我自己在主笔着《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可以搞“对口学习”,读起来更感  相似文献   

7.
基层是我军各项工作落实的终端,战士是我军各项工作的基点和起点。作为我军政治工作重要载体和阵地的解放军报,就应该把基层作为自己的重要服务方向,把战士作为自己关注的主要目标。让我们欣喜的是,解放军报已告别一度出现的“离兵”现象,采取了“零距离”接近战士的策略,开设了一些充分关注基层、热情为战士服务的好专栏,其中包括《战士视点》这个深受好评的专栏。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9.
偶然翻阅第二炮兵出版的《火箭兵报》,报上连续出现的一个专栏《指导员解方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个专栏有一期的题目是:“优秀士兵因家庭困难要求退伍怎么办”。栏目前言是这样写的:“方程式;发射连战士小方,入伍三年来苦练导弹专业技术,成为关键岗位的主要号手。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被组织确定为提干苗子。可是前不久,小方的母亲被医院确诊为癌症早期。方母急需一笔钱用来治病,而家在贫困山区的小方家境困难,难以负担。恰在此时,小方的一位在沿海某市承包工程的同学为其联系了月薪千元的工作。在部队十分需要的情…  相似文献   

10.
《兵说兵事》这个专栏是解放军报在2001年初开办的,当时社领导提出让军事部在二版办一个贴近基层、展现战士风采、表达战士呼声的栏目,军事部赵险峰主任给这个专栏起了个名字叫《兵说兵事》,并说这个栏目就交给天敏你来办。我感到这个专栏挺有意思,就不知深浅地接受了下来。  相似文献   

11.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2.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到这些字,作为同行,我确实感到不安。报纸,从文字学讲,是现代汉文字的教科书。因此,报纸专栏图案文字不仅要规范化,更  相似文献   

13.
《家乡喜讯》这个小专栏自从在解放军报上开辟以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有的战士夸它:“思乡情,盼家音,《喜讯》连着战士心”;有的战士在评价军报的专栏时说“首推《家乡喜讯》”。这些话虽属鼓励性质,但也促使我们从编者这个角度想了一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15.
《视听界》1993,(Z2)
片头: 这里不是战场,但有“硝烟”。这里没有战火,但有钢铁和生命的拼搏。他们不是战士,但他们是斗士。他们没有凶残的敌人,但他们有永恒的对手——自然和死神。他们有铁打的营地,但他们不是“流水”的士兵。  相似文献   

16.
《太化工人报》是太原化学工业公司主办的一张企业报。从1988年开辟“企业文化”专栏以来,不仅《新闻出版报》就这个栏目的主要特色作了报道,而且北京、四川、福建等地的不少读者也纷纷来信,称赞“企业文化”专栏办得好。作为这个专栏的创办人和编辑,我的确对它倾注了感情和心血,也获得了思想和业务上的收益。企业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企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玄”的,“虚”的,不象抓生产那么实在。其实,并不尽然。从企业文化角  相似文献   

17.
宜昌日报的“再就业360行”专栏刚刚推出几个月,就在社会各界引起反响,不仅得到了宜昌市领导的赞扬,而且受到了北京、武汉、宜昌等地专家的鼓励。 事实上,最早关注这个摄影专栏的不是领导,也不是专家,而是许许多多的市民,特别是那些下岗职工。这个旨在报道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专栏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了不少下岗职工的目光。 八一钢厂一位下岗职工在来信中表露了自己的感受。他说他原来在厂里搞了多年经营管理,下岗以后也想上街摆个摊点,就是怕人笑话,怕丢“面子”,一直窝在家里,坐卧不安,六神无主。后来他在宜昌日报上看到一幅照片,说的是鄂西织布厂下岗职工阎永志转变观念办卤菜摊的事,特别是这张图片还配了一个《丢掉“面子”再创业》的题目。看了这张照片,他下决心租借门面摆了一个小货摊……  相似文献   

18.
我刚刚才到会,有关资料没来得及仔细看,粗粗翻了一下你们提供的这些报道篇目,发现浙江日报的《今日关注》专栏确实办得不错,很有特色如《国际化,APEC的一份厚礼》、《张学良在溪口的幽禁岁月》等报道,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专版现在的水平是一些党报所不及的。评价性的话我想前面的同志都已说了,我就不说了,着重就如何办好党报、如何办好《今日关注》版谈点自己的想法、看法。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又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要善于从政治上、从战略上去考虑什么该说、该“炒”,什么不该说、不该“炒”,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在这点上,你们做得非常了不起。《今日关注》版在新闻“炒作”中把  相似文献   

19.
天姿英挺,神情质朴;谈吐谦逊,意志顽强。这些个不同的品行特征,和谐地“整合”在李秋平身上。45岁正是人生之盛年,可他却出人意料地说:“其实,我并不想当矿长。” 记者:“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是从副矿长走上行政掌门人岗位的,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呀? 李秋平:被赋予更大的权力,也就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和李巨生同志——噢,我的同事和矿党委书记,在这一点上都有同感。而且现在体制转轨,经营管理者还得是半个“政治家”,掌柜难当哪!特别在咱们中国,一般而言机遇不复重来,“辉煌的脆弱”一次就够了,就像人生在世只能走一遭是  相似文献   

20.
一我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个人言论专栏:《茶楼闲谈》。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专栏一开张,竟然引来了那么多关注的目光。晚报甫一出街,读者争相购阅。《茶楼闲谈》里所谈之事以及文章本身,都能引起相应的议论和品评。我常常能听到读者打来电话对我文章进行评论。有读者甚至把我所有的文章一一搜集下来,并装订成册。令我没想到的是:衡阳市的领导也非常关注这个专栏,有些文章甚至成了市委常委会的议论话题。市委书记对我说:我也是你文章的忠实读者。有些文章说出了我们不便说的话。希望你把这个专栏好好办下去……二一个小小的个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