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2.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3.
本刊去年曾先后发表《宗道一:传记文坛的“黑写”》、《真“假”杨公素》,介绍宗先生和他自己采写杨公素的经历。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我们这里刊发《史识:传记作者的重要素质》是宗先生关于新中国外交人物、外交活动写作的又一篇重要体会文章。目的是在新闻队伍中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并旨在说明采访比写作更重要、要把功夫更多地下在采访上的道理。由于文章较长,我们分两期刊出。  相似文献   

4.
2002年12月,《衢州日报》进行了第三轮竞争上岗,重新设置了部室机构,采编部门设立了新闻采访、专刊副刊、编辑出版三大中心,同时撤销了摄影美术部,摄影记者分流到了各个采编部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衢州日报》首席记者鲍卫东到了我们专刊副刊中心,他同时提出了创设彩色摄影专版《记录》的想法。不久,他便从无锡带回了一组照片《六旬技师徐乐三:“我在无锡读研究生”》。就这样,每月2个整版、记录百姓“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突发事”的摄影专版《记录》悄悄地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2007年6月8日《解放军报》“生活与修养”专刊《“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演讲台》专栏刊登了“衣食住行看变化”一组文章,作者从身边事说变化谈感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这些年部队官兵工作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善提高。文章刊出后,受到报社领导和读者的好评、被评为当月解放军报优质稿。  相似文献   

6.
最近,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电大创办30周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网电大频道联合推出电大30年校长系列访谈,这是《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记者李桂元采访福建电大校长樊祺泉研究员访谈录。樊祺泉校长在电大工作了整整12年,对电大办学有深刻的体会,对远程教育理论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本刊刊登这篇访谈录,为的是让社会更加了解电大人,了解电大精神,了解电大事业。  相似文献   

7.
改进领导人宣传的有益尝试──评访谈录《李鹏笑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孙大胜自去年1月1日以来,《中华英才》半月刊开辟了《中南海专线》栏目,由该刊总编辑王霄鹏就海内外读者关注的问题用问答形式直接采访中央领导同志。《中华英才》的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自打三年多前开始《媒体人访谈录》这一栏目的专访以来,见过或采访过的年轻女主播们不计其数,"漂亮"、"机敏"、"亲和"……诸如此类的评价已不足为奇了。富力会馆。晚九时。对紫凝的采访,似乎在复制着对女主播们采访的程式。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杨澜访谈录》是阳光卫视制作的名牌访谈节目。阳光文化将近年来制作播出的优秀文化专题片加以艺术包装,巧妙地将电视语言转化成平面的“电视图书”概念,制作一套“阳光文化电视图书”。这在我国出版界是一项创新。《杨澜访谈录》曾在多家出版社以纸介质出书。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名人”“双名人”效应的日趋理性,“杨澜访谈录”系列图书在出版发行上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近期《杨澜访谈录》落户中国城市出版社,经重新策划包装,以全新的创意和形象推出。此书面世后受到读者的好评。为此记者采访了城市社副总编辑,《杨澜访谈》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1.
《航空档案》2007,(3):10-15
去年12月29日,在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隆重报道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十装备部队的消息。一时间,神州大地万众沸腾。本月5日,一航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告一航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以歼-10战斗机.“太行”发动机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航空武器装备部队。读者纷纷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歼十的情况,并希望《航空档案》更多的报道歼十的有关情况。依照10日一航下发的对歼十“适时、适度”的宣传方针,我杂志社执行主编王辉同志对我国歼九飞机总设计师王南寿同志再次进行了专访,请王老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评价与歼九有着血缘关系的歼十。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赵文 《青年记者》2004,(9):77-77
专刊的主要特点是靠“专”来吸引读者,以此来加强报纸的服务功能。那么,让读者叫好的专刊该具备什么特点?笔者认为,一个受欢迎的专刊最应具有的就是新闻性。这种新闻意识是指在众多的本地、国内、国际新闻中,找出读者最关心的内容,围绕它再做出一篇或一组有实际意义的文章来。这种由新闻而来的内容会给读者最及时的反馈、最全面的分析和最实用的指导。这就要求专刊编辑具有“跟踪”新闻的素质。即当这件事物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对它有所了解,开始关注它,并根据办报需要及办报经验来判断它是否值得关注。不少城市的报纸专刊都能将新鲜的、生动的、科学的、真实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离开我蹲点采访的“临汾旅”一营二连已经有段时间了,仍时时有“梦回吹角连营”之感。3月13日至25日,我有幸作为人民前线报社派出的首位记者,在具有光荣传统的“神枪手连”二连蹲点采访。10多天时间里,我睡在排房,吃在饭堂,和士兵兄弟站在同一个队列里,以亲历式报道形式,采写了《郭班长“解梦”》、《徐连长巧煮“夹生饭”》和《做战士的“成功之母”》等3篇稿件,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亲兵、爱兵、带兵的主题。睡在我上铺的班长竟然听得懂梦话我所蹲点的二连是一支英雄连队,1984年被南京军区命名为“神枪手连”。一走进连队,门前雕塑“我是…  相似文献   

14.
今 年第4期的《新闻记者》刊登了王建和夏萌先生的文章 ,就《海口色情交易大曝光》报道涉及到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争论。据笔者所见 ,这是《新闻记者》第二次就隐性采访中的道德是非开展讨论了 ,前一次是关于2000年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的讨论。这两次讨论说明 ,使用越来越频繁的隐性采访方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正在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记者“隐身”应有严格限制一般说来 ,假扮身份是隐性采访前的第一道“工序”。从许多采访事例来看 ,记者“扮演”的角色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羊城晚报》曾于1998年8月25日头版刊出…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中华新闻报》记金铃写的人物通讯《一位老新闻的情愫/与许必华一席谈》(见6月4日《中华新闻报》第4版)。经反复细读、琢磨其写作特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超乎常情,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凸现出独到的特点。这篇1800字的通讯,开头就是“你”:“屈指算来,你为我供稿已有两年了。”“你喜爱动笔耕耘。”以下的15段中,段段都有“你”。金铃同志运用这种对话的笔法,把采访对象摆在了与之谈心的位置,从而既有现场感,又有非常亲切的情感交流,穿插自然、引人人胜。这就有别于通常第三人称的写法,使通讯具有了独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报《生活与修养》专刊的前身叫做《思想战线》,创刊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是毛泽东同志惟一为军报亲自题写刊名的专刊。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部队基层广大官兵的需要,更名为《生活与修养》,是全国各大报纸现存惟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专刊。40多年来,这个专刊始终坚守着思想战线的阵地,以其正确的导向、深刻的内涵、新颖的思想、活泼的形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受到普遍欢迎,被誉为“基层官兵的良师益友”、“未曾谋  相似文献   

17.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二炮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短则20来天,长则2个多月,常常走的时候穿着军大衣,回来时只穿单军装。在家过不了几天,当新的精神和任务一来,又得赶紧下部队采访。家中之事,根本无心也  相似文献   

19.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20.
提起李尚志,中国新闻界的同仁和许多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政坛摄影师”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曾第一个报道全国人代会上有代表投弃权票,第一个以第二人称写消息,第一个把毛泽东写成“人”而不是“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报刊的读者都曾读过李尚志的作品。 应本刊之邀,李尚志同志将陆续撰文,回忆他担任党中央和国家重大新闻报道的专职记者期间的采访故事,冠名以《中南海采访漫忆》专栏,在本刊连载。青年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学习这位名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艺术,读者也可以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内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