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这些天,好心的同事和朋友们常在我耳边议论说:“老杨啊,你这辈子没有枉活着。就您活得美满自在了,我们羡慕得都有点嫉妒了。”问其根由,无非是说有这些情况:当上了一名新闻单位高级记者和洛宁人大报总编辑;儿成女就都有了自己一份好职业;在事业上也有一些成就。然而,也有一些好心的朋友们另有所见,认为我在事业上的执著不足为惊,不足为慕,不屑一顾,还认为我“傻子”、“大头”、“无意思”。再问起根由,无非是我在人生历史上抛弃了另一谋生的机会。早在1969□杨德年大学毕业时,没有让组织上将自己分配到时任云南省正厅级…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存在,那么就不要让自己可有可无地存在着。”作为鲁中晨报的记者,我们有朝阳一样的青春,青春是读不完的长卷,行动是忙碌的身影,责任是心灵深处一曲新的人生交响,是忠于职守,是敬业,是拼搏。  相似文献   

3.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4.
监考     
有师曾套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当时,作为学生,我正梦想着自己有一天篡夺“监考”的宝座,那是何等快意啊!终于在实习期间,学校要期中考试,安排了我们实习老师监考。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军事记者编辑部●总第 136期 ● 2001年第 4期 目光炯炯 眼观敌情六路, 耳听虚实八方, 任他魑魅魍魉, 我自铁壁铜墙。 (摄影、配诗:张鹏 ) 翅膀的痕迹 ○张晓祺   那还是我上中学时,一次,我突发奇想天真地问一位我仰慕已久的老师:“人为什么活着 ?”   老师用专注的眼神望着我,沉思了好一会儿说道:“我可以引用沈清松先生的话来回答你,‘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一个或数个适合你个性的价值理想,然后每天去做,为它奉献。如果你追求真理,就得锲而不舍地研究;如果你喜欢美感,就得每天收集、欣赏,甚至创作美的事物;如果你…  相似文献   

6.
李佳仁  徐颖 《记者摇篮》2005,(10):45-46
先解释定义不如先举实例:《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位女硕士毕业后丈夫自愿去西藏工作。这条简短的消息末尾.还报道了女硕士说的一句话:“或许我们在那里干不了一辈子,但是我希望那里有我们流动的生命。”这是说女硕士要去西藏工作,但不一定干得很长。最后这句话,使女硕士的行为更加可信,也给她将来可能自西藏返回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了新闻报道常常加在先进人物身上的压力),实际上也是报纸给自己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7.
姚成伟 《大观周刊》2012,(48):245-245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相似文献   

8.
IT精灵曾敏     
《大观周刊》2006,(45):25-25
有人说IT女人像内存:温存后便会忘了你;有人说IT女人像网络:难以掌控;有人说IT女人像服务器:每当你需要时.她都在忙别的;还有人说IT女人就像多媒体;表面上.可化腐朽为神奇…IT女性到底啥样?是美女还是恐龙?曾敏告诉你。 美女因工作加班.把办公室当家——似乎是个神话.但是这样的神话在曾敏的工作当中却时常出现;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纯情“傻”丫头.如今.日渐成熟的“傻”丫头仍旧可以“傻”到为了制作网页而工作到凌晨5点钟.可以“傻”到为了让网页更漂亮反反复复地修改。没想到吧,IT美女外表很炫.却有一颗单纯的“芯”。[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0.
以前,每当有人闹矛盾时,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规劝:“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现在可大不一样了:这“事”若有油水,才不跟你商量呢,“法庭上见”;这“话”如果“好好说”,谁愿意听?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地震中的受灾者,志愿者们这样说:“现实之于他们如此坚硬,我们可能没什么办法帮他们什么,但至少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世界还有人性的,柔软的另一面。”于是,志愿者们可能会经历“四个境界”:第一,不计回报地付出;第二,接受可能被误解;第三,接受你的付出无济于事;第四,接受你的付出让世界变得“更糟糕”。但以罗永浩为代表的志愿者,仍在坚持着。  相似文献   

12.
问:在中国文坛上,你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主要表现在你出山很晚,五十多岁才开始进入文学视野;但起点又很高,几乎没有铺垫和过程,一步到位,文章和名字一下子就响亮了起来。对此,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的?答:你只看到我五十一岁正式动笔,而没有看到我背后五十年的修炼,五十年的积累。以我的体验,对于从事文学来说,你曾经走过的任何一条路,干过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浪费,都能派得上用场。用一句成语来说,就叫“厚积薄发”。用一个汉字来描绘,就是“尖”。你看这“尖”,下面奠一个“大”,上面添一个“小”,就是说,因为基…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张由原侵华日军京山警备队颁发的“安居证”在荆门首次被发现,并由荆门市档案馆征集进馆。该证纵16厘米,高12厘米,是发给京山县五福镇乡游家湾(现为曹武镇五福村)的58岁妇女游李氏的。证书的正面一侧印有“京山警备队,安居证,姓名:游李氏,年龄58岁,性别女”,盖有京山警备队大印。另一侧印有:一、原籍:京山;二、住址:五福镇乡游家湾;三、第50保5甲;四、职业:农;五、世带主卜’续柄。姓名:游李氏;年龄58岁,女。还有相片粘贴处。安居证背面一侧印有1年12个月的食盐配给表;另一侧印有五条注意事项,如本证本人必须随时携带,不得转卖或借与他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近期指出:面对金融危机,“合纵连横”是媒体度过危机的现实选择。 他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报纸而言。种种经营压力构成的是发展的困境,但对于强势报纸而言,却是乘虚而入、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机,如果因为种种经营压力的缘故采取“守势”。看不到这是一次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绝好机会。就会犯下坐失良机的错误。而对于其他非领导型的报纸而言。通过“合纵连横”实现自身与一个强势媒体结盟或组成一个由若干媒体构成的联合体,则是度过“危机”的现实选择。这种“合竞”将打破以往以媒体的传统类别为壁垒的市场分割的格局.催生媒体大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刘良初 《出版参考》2005,(6X):19-19
在经营领域,熟悉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多。它说的是,曾经有两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看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准备打退堂鼓。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他说:“自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兴奋不已。你想,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如果你能从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的话,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营销中的“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04,(2):38-38
这一“墨菲定律”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该定律的具体内容为:只要有出错的可能,就必定会出错(If any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多年过去了,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如果一个事情有多种出错的可能、那么最后发生的肯定是其中后果最严重的一种”;“如果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出错,那么它必定会出错”;“如果听之任之,事情总是从糟糕变成更糟糕”;“如果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进展顺利的话,那么你一定漏掉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书讯     
《阅读的风貌》网络与书编辑部鳊/现代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定价:38元柏拉图说过:“你所经历的社会与政治的磨难,大多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有意志与勇气去改变。如果你愿意想出一条路,做下去,那就可以过另一种明智的生活。你只是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单纯企业开业的报道,新闻媒体大多予以“封杀”,这些企业的开业如果要想在新闻媒体上有所“表现”,对不起,请出钱打广告,那么,“企业开业”究竟能不能报道呢?笔者认为,企业开业是可以报道的,问题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怎样截取其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15
“如果你选择一个个人为年度人物,你必须得给出他是如何影响数百万人生活的理由。但是如果你选择数百万人为年度人物,你就用不着给出理由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院长姚双喜先生把主持人的素质定位在“三型”上,即:化型,主动型,智慧型。但现在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资深或新锐主持人中有多少个能符合“三型”呢?如果所有的主持人都成为这样的“三型”,那么电视荧屏上还会有个性化主持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