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概念 对纪录片(Documentary)这个词的提出者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我们应该充满敬意,这个词体现了这种艺术样式的永恒魅力.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因为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而明天的历史正孕育着未来的文化. 对纪录片类型的划分,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与评定方式.美国学者巴巴须和泰勒将纪录片类型分为“解说式纪录片、印象式纪录片、观察式纪录片、自省式纪录片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刘兰 《新闻世界》2014,(6):146-147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3.
在纪录片创作同样要求收视率的压力下,在“原生态纪录”已经造成审美疲劳的尴尬局面中,中国纪录片人逐渐尝试着在平淡无奇的真实纪录以及在无法展示历史场景的人文社会纪录片中借鉴影视、戏剧的创作元素,使纪录片的情节更加紧凑,矛盾更加突出,影像更加精美,涌现了一大批可视性极强的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这些纪录片的共同特点是:戏剧冲突强烈,画面可视性强,故事生动,更加吸引人。  相似文献   

4.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耿乔 《东南传播》2014,(10):38-40
将社会的千姿百态通过影像手段来记录——这不仅是纪录片的职责,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将社会的历史缩影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展示——这不仅是对传统纪录片的创新,也是纪录片迎合市场需求的意义所在。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可避免要运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方法,但是历史不可重演,情景再现的合理运用,便要结合历史文献、口述历史、历史影像资料、特技运用以及多观点融合的不同向度来进行论述。讲述故事、记录变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已不再是小众、个人化的艺术品,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下,它将带给我们一种新历史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6.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在纪录片创作同样要求收视率的压力下,在“原生态纪录”已经造成审美疲劳的尴尬局面中,中国纪录片人逐渐尝试着在平淡无奇的真实纪录以及在无法展示历史场景的人文社会纪录片中借鉴影视、戏剧的创作元素,使纪录片的情节更加紧凑,矛盾更加突出,影像更加精美,涌现了一大批可视性极强的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这些纪录片的共同特点是:戏剧冲突强烈,画面可视性强,故事生动,更加吸引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星 《视听》2016,(7):131-132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生动、通俗等特性,成为历史和时代不可或缺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教育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众多纪录片制作者的青睐。2015年8月,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和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讲述了中国教师在英国中学运用中式教学方法授课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不同的争论。该纪录片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黄永胜  万远迪 《视听》2024,(4):108-111
《我的温暖人间》是一次充满爱与希望的记录,也是一部聚焦于普通平民生活故事的人文纪录片。它以分集、分段的形式讲述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不同人物每一阶段、每种情感之间存在的期冀与理想、责任与担当。作为一部影像书写的人文题材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以生活的影像书写了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共情与共鸣,以历史的影像书写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记录影像的书写唤醒了观众的时代记忆。该片通过影像书写、社会变迁、时代记忆三者之间的联系,达成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情感共识。  相似文献   

10.
张洁 《新闻世界》2013,(11):190-192
历史作为社会发展的印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的累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而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经验。纪录片强调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因此纪录片的发展不能够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在不同的环境里,纪录片所呈现的状态也不同。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本文在梳理纪录片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影响为切入点,谈一谈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庞博 《档案学研究》2019,33(5):78-82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告别浮躁走向明天──’95中国电视纪录片理论研讨会纪要1995年12月15日至17日,“’95中国电视纪录片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盛会吸引了中央及全国各省市台的各路纪录片创作精英,从事纪录片理论研究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新闻界的朋友150余人,是纪...  相似文献   

13.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秉承国际国内双向传播理念,在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多重维度中,柔性传播国家主流话语,将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经由人物群像年轻化、观察视角年轻化、传播方式年轻化等表达手法,将“自我讲述”与“他者讲述”相结合,实现情绪共情和价值共情,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该片为例,探究纪录片创作如何更好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诉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4.
邱秀聪 《新闻世界》2011,(7):241-242
近年来,展现历史风貌和表现传统文化的人文纪录片在中国兴起,这是历史文化传承需求与电视观众心理诉求相互催化产生的结果。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只是简单重现历史,而是把传承已久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展现给观众,同时把人文情怀和时代元素融入其中,打破时空限制,起到了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雷彩霞 《东南传播》2021,(11):127-129
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真实性都是纪录片不可动摇的底线.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故事脉络……这些为纪录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大儒朱熹》为例,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人物以及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以期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提供有益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纪录片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真正发展乃至勃兴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的关怀,以致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了纪录片的代名词。然而面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面对时代大变迁的今天,仅仅把纪录片定位于反映社会小人物未免失之偏颇。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这个词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一、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的涵义纪录片是纪录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对于纪录片真实境界的探讨目前面临着一种理论上的悖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关绮薇 《新闻世界》2023,(10):107-110
新世纪以来,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拍摄了多部有关广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和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的纪录片。央视纪录片选取能够充分展现广西地理、民族、文化特征的客观物象,完成了基于地域特色的广西形象视觉审美建构。它把边地人民及他们的生活作为叙事主体,运用平民化、故事化的叙事话语,注重挖掘和呈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央视纪录片所塑造的广西形象,是带着原生态诗意色彩的自然空间与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人文空间,以及现代人一直向往和寻找的精神原乡。  相似文献   

18.
张鑫 《青年记者》2020,(5):56-57
纪录片是“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具有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性。BBC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包含了“他者”对于中国形象的真实认识和内在想象。本文选择了2000年到2019年32部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研究样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自然等多个主题,通过对样本纪录片的整体梳理和分析,探究中国形象在“他者”视野中的变化以及中国形象“他者”呈现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状:人文电视纪录片退出“黄金时段” 人文电视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就表现形式而言,它以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发展为中心线索,通过人物与所在环境(自然或社会)的一定(平淡、丰富、离奇或复杂)关系来展示人物形象;就内容而言,它着重表现人类的生存方式,道德情感,生活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