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蒙元时期.中央王朝结束了分裂格局,在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凉州会晤是蒙元时期甘肃最具历史性的活动.萨班和阔端的友好会谈开创了蒙、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封建专制政权通过宗王分封、设立行省、设置站赤、清查户口等举措对甘青藏区进行管理;甘青藏区作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必经通道.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甘青藏区的“茶马贸易”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汉、藏、回等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甘青藏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建筑及绘画艺术在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迎合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藏区的教育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部分。藏区与内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康巴藏区地处与内地相接的前沿,地理位置决定了康巴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必须走在藏区发展的前面,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带动整个藏区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了推动该地区科教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对本校(甘孜卫生学校中藏  相似文献   

3.
康区被称为“四川之门户”、“西藏之后援”,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桥梁.为加强中央政府对藏区的管理,清初,乾隆皇帝对康区的瞻对、金川、三岩地区几次用兵.通过用兵康区,有效震慑了当地不法土司与“夹坝”(强盗),维护了川藏大道的畅通及其周边地区的稳定,使得内地与藏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效地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甘青藏区,是藏族和中原、北方草原地区交往的交通要道,历代中央王朝对该区治理十分重视。明朝,为防止蒙藏联合,在甘青藏区建立了军事卫所并实行土流参治的行政设置。这一政策,不仅加强了中央对甘青藏区的控制,亦促进了甘青藏区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清至民国时期,甘青藏区市场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相交织的现象。由于生产诸因素积淀,至清末民初,甘青藏区市场已初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体系。这种独特民族市场体系的形成,不仅丰富与便利了藏区内部的生产生活需求,加强了藏蒙与汉回民族的经济交往,还对藏区内部的社会整合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甘青藏区所处宋夏沿边的特殊战略位置,以及错综复杂的西北边疆民族关系,宋朝在甘青藏区相继实施了以"和断"为核心、以重罪轻罚为变通的"因俗而治"的刑事法律政策,并强调民族边区人道主义的刑罚处罚方式。结合对此问题的探讨,考察宋代边疆民族法制的独特地域特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孜藏区教育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与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相继颁布实施,为甘孜藏区教育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本力求从甘孜藏区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甘孜藏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夯实基础教育,做强做精高等教育”的对筻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甘孜藏区受地理环境制约、经济滞后以及民族特殊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教育发展一直与东部、中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甘孜藏区基础英语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学历偏低,综合能力较差,人才流失严重等等问题。根据现状,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些许策略,以期为甘孜藏区基础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顺利改革与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甘孜藏区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受民族特殊性、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藏区的英语教学相对薄弱。本文通过梳理甘孜藏区基础英语师资的现状、原因,就英语师资继续教育、培训对策、人才引进、提高教师学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以期为甘孜藏区基础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顺利改革与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四川藏区的开发之路》是作深刻理解和把握四川藏区,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谋求开发策略的一部作,全书的主体在于谋求四川藏区的成功开发之路,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向对关系四川藏区经济开发的主要产业和产业开发有关的区域经济开发、人口、法制建设等进行了有效探索,其中不乏其创见性和开拓性和强烈的社会实践性,是一部值得广大关心和从事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和专家学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1.
藏区教育受自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重视藏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藏区要在开办寄宿制学校,发展实用教育,建立激励和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服务民族学生、培养民族人才,开展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突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确保藏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为实现对青海的完全统治,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文献档案史料全面阐述清廷的"蒙藏分治"政策,进而深入分析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以及蒙藏冲突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青海蒙藏历史。  相似文献   

13.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在调整过程中要走好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几步棋。要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东部重点可放在建设农村工业小区和发展农村小城镇上,中西部地区宜重点建设县级以上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建制镇。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2~2013年统计资料,以云南为例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表明:1.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间存在复杂多变的耦合关系;2.政府政策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3.其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对此,发展较好的地区中心城市,应注重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水平限制经济发展的地区,应消除限制因素,发展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均较低的地区,应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小城镇,以此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小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滨  李泉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2):107-110
小城镇发展水平低既是甘肃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显特征,又是导致形成这种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甘肃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特殊性,规定了甘肃小城镇在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上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必须从理论认识、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等层面上推进了小城镇发展,并对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做出前瞻性规划,才能顺利推进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极大地促进甘肃社会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四川藏区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排列,但就业结构演进远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四川藏区产业结构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一产业结构高度严重偏低。四川藏区基本处于工业化前期,具有重工业化、资源导向的发展路径和强外生性逐渐减弱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甘南藏区是以藏、回、汉为主导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回族作为甘南藏区的第二大民族,在甘南藏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史上回族的先祖最早于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今甘肃乃至西北的大地上,而甘南藏区回族的出现则已经是蒙元时期的事情,并且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兴盛起来。纵观整个历史过程,可以说回族在甘南藏区的产生与发展充满了辛酸与曲折。  相似文献   

18.
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低,规模小,职能分工不明确,空间布局散乱,致使以畜牧、旅游、水电、藏医药等为主的甘南州特色经济难以发挥其优势。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则必须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来推动城乡互动机制的建立,发挥城镇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城镇的服务功能,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城镇的对外联系功能,形成与周边地区相呼应的关系,诱导工业生产要素向本区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