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人本原理出发,可推出其在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在于对人生的关怀,即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生命、生存、生活”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就是“三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三生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把它建立在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基础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本理性哲学与“三生教育”是深度相关的,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内在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问题创新教育研究存在不足,一是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心理学层面深入研究不够,立论依据不明;二是局限于各自学科,通用性有限;三是成果零散,未形成体系。问题创新教育理性的建立,问题生命理性是逻辑起点,问题逻辑理性是可行性基点,问题教学理性是有效性落脚点,问题创新理性是价值归宿。完备的问题创新教育理性建构,能拓展生命教育内涵、拓展素质教育内涵、拓展创新教育内涵,能填补创新教育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应选择的教育学理性为:一元教育理性、生命教育理性、大众教育理性、人学教育理性、心力教育理性、社会教育理性、哲学教育理性,大学创新理性。各理性的相应个性为:元动力性、必然性、普遍性、可行性、完备性、协调性、天然性、创新理念。各理性的共同本质属性为:创新理性,他是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战术精髓,是铸就中华民族举世著称持久生命力所显示的不朽光芒——中华之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十二届全国人大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将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和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和战术深度。  相似文献   

4.
教育哲学如何关怀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最为关心的就是人的生活及教育实践,它的根本目的与方式是,通过思想为生活在一起的公民思辨塑造灵魂(德性)和社会正义的教育秩序的理想、目的或原则,这是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根本内涵.教育哲学无法直接去"过"生活,而只能是"思"生活或"言"生活.教育哲学的可能性在于能够提出教育和生活的基础问题,并在思想的深处反思造成现实困境与问题的价值、观念或意见.为此,教育哲学探寻涉及教育的理性真理,形而上地洞察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价值和基础原则.教育哲学只有超越各种意见到达关于教育存在之根本秩序的理解,才能为生活及教育提供有意义的思想理论.如果教育哲学放弃或遗忘根基性的形而上追问,关于教育的形形色色的错误意见就无法得以辩明,教育哲学就会真正缺乏目的感、价值感和实践感,它自身也就真正疏离了生活及教育.  相似文献   

5.
知识教育理性、技术工具教育理性、素质教育理性和生命哲学教育理性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单一理性选择的主要表现,它导致高等教育的短期行为、人文教育泛化、生命哲学教育观缺乏等。高等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理性整合机制,即树立生态教育理性观。  相似文献   

6.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文章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简要的阐述教育创新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知性缺失与儿童哲学教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判断、分析、推理的认识能力.缺乏知性基础的理性主义教育否认儿童的哲学潜能和追求,进而剥夺儿童接受哲学教育的权利.基于知性认识论的儿童哲学教育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儿童创新情感和意志、升华儿童精神生活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倡导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师生平等的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生命哲学是20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柏格森是当时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以他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对人的直觉给与了相当重视,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的缺失将影响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呼唤直觉的回归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柏格森对生命和直觉独特的理解给了我们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一个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桑志坚 《教学研究》2008,(3):193-195,203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此教育哲学具备了教育和哲学的双重特点.教育哲学的这种本性,决定了教育哲学具有的艺术性格,以艺术的敏感捕捉教育问题,以艺术的大胆怀疑批判教育现实;决定了教育哲学具有理性特质,以对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一种求是的精神,以怀疑批判的精神去辨析、熔铸教育的精神、理念;影响了教育哲学的表达上应具有一定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性回归与人文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社会,而人文精神却逐渐被弱化和忽视。本文从现代远程教育哲学基础的成人教育哲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基础的教育技术以及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实施形态的远程学习的发展理路,剖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走过的一条理性回归与人文反思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校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回应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改革措施,也是改变高校传统知识生产的一种基本方式,进而实现大学教育的跨越发展。要想完成这一改革与转型的使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进行哲学反思,需要做"四个结合",即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结合,与培养"人"结合,与理性教育结合,与审美教育结合。只有这样,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保持其应有社会责任与大学精神,才能保持其不陷入职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彰显高等教育的真正使命。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时代、经济、社会以及自身发展对创新的呼唤,“以人为本”的创新思路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哲学观,为教育创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教育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宽容教育的理论逻辑与生命哲学共生共成,生命哲学构成宽容教育最深层的本体论基础。生命的情感支撑,使得生命个体从小我走向大我、从个人走向社会、从小家走向国家,从而为宽容教育提供了合理的路径和深厚的情感积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教育哲学的引导;教育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对教育实践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在教育哲学的引导下,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教育价值判断。而创新教育就是当代中国的教育哲学所涉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挑战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主义崇尚理性,期望通过培养所有人的理性能力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教育目标的批判、对语言的确定性和意义可靠性的怀疑、对真理和价值的否定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文化上的虚无主义以及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对后现代主义对理性教育价值哲学基础所作批评的回应,在于从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对理性解放的理解,在于重新界说教育与民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时代的变革是以哲学的发展创新为开端的,当今时代物质发展已远远超越了精神发展,这种平衡被打破,出现了价值真空。哲学创新问题和价值观问题是当今时代发展中的哲学面对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实训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创新文化,具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性。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主体的实践活动(如教育)既有工具理性,又有价值理性。教育当然具有也应当具有工具理性,但教育还应该指向更多意义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8.
童中昀 《文教资料》2005,(16):129-130
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对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本文从分析哲学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指出哲学教育应当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同时钟时当前哲学教育在与哲学本性的配合、时代性、目的方法、内容与体系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以期为哲学学科教育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由体现了人的本质、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存在、体现了发展,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自由教育是以自由为终极追求、以自由人为教育对象、以自由内容为媒介、以自由形式进行的教育.自由教育能引导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是实现创新、终身教育、自由社会的基础.中国的自由教育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此教育哲学具备了教育和哲学的双重特点。教育哲学的这种本性,决定了教育哲学具有的艺术性格,以艺术的敏感捕捉教育问题,以艺术的大胆怀疑批判教育现实;决定了教育哲学具有理性特质,以对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一种求是的精神,以怀疑批判的精神去辨析、熔铸教育的精神、理念;影响了教育哲学的表达上应具有一定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